一、肝热痰瘀交结

一、肝热痰瘀交结

郭某某,女,61岁,陕西咸阳人,以“头痛、头晕1个月余”为主诉,于2012年11月8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痛不适,右半侧尤甚,呈胀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无明显规律性,偶有头晕、双手麻木症状,余无其他不适。纳食可,夜休一般,二便正常。既往有“高血压”20余年,最高血压达“190/100 mmHg”,未规律服用降压药,亦未系统诊治。查体:血压160/90 mmHg,神清,精神差,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唇舌紫暗,苔中心黄白相间而腻,舌下脉络迂紫(++),脉沉涩。

西医诊断:高血压3级(极高危)。

中医辨证:肝热痰瘀交结证。

治法:清肝祛瘀,涤痰通络。

方药:清脑通络汤加减〔决明子18 g,丹参15 g,赤芍12 g,山楂15 g,水蛭6 g,胆南星10 g,栀子15 g,白芷8 g,石菖蒲10 g,神曲30 g,野菊花15 g,血竭5 g(冲服)〕。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2年11月15日):病史同前,患者自觉头痛症状较前减轻,双手麻木症状基本消失,纳食、夜休尚可,小便正常,大便不成形,日一解。查体:血压155/95 mmHg,唇舌紫暗,苔薄白,舌下脉络迂紫(++),脉沉滑,余查体同前。予上方加天麻15 g,钩藤15 g(后下),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2年11月29日):病史同前,自诉头痛每日发作1~2次,偶觉头木不适,二便正常,余无其他不适。查体:血压150/80 mmHg,唇舌紫暗,苔薄白,舌边齿痕征(+),脉沉稍滑。予首诊处方加天麻15 g,川芎12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多次来诊,均用原方随症加减化裁,治疗2个月余,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患者血压控制较为理想,自测血压基本波动在(135~145)/(78~90)mmHg。

按:高血压当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的范畴,本例患者属于“头痛”,辨证当属肝热痰瘀交滞,方用自拟经验方清脑通络汤加减,取其清肝泄热、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之功。本方决明子有清肝明目、泄热、通腑之效,故见大便不成形。白芷辛散温通,长于止痛。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钩藤性凉,主入肝经,常于天麻配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钩藤亦具有降压、镇静、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服用之后,患者症状持续缓解,且血压控制较为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