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虚血瘀
王某,女,69岁,以“头晕1年,加重伴心慌、胸闷、气短1个月余”为主诉,于2013年3月14日初诊。
现病史: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头痛,未在意。后头晕间断发作,尤以活动后明显,患者在当地诊所治疗后头晕有所减轻。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头晕较前加重,并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症状。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遂来门诊就诊。现症:头晕,活动后明显,偶有心慌、胸闷、气短,食纳欠佳,夜休可,二便调。既往史:患者既往血压偏低,有“颈椎病”病史;15年前曾行胃大部切除术。
体格检查:血压85/55 mmHg,神清,精神欠佳,面色苍白,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唇舌紫暗,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沉细。颈椎五位片示:C3~C4、C4~C5椎间盘膨出,伴颈椎小关节增生。心电图: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①颈椎病;②低血压;③胃大部切除术后。
中医诊断:眩晕。
中医辨证: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茋30 g,当归15 g,地龙10 g,川芎15 g,桃仁12 g,赤芍12 g,红花10 g,丹参15 g,枳壳18 g,柴胡10 g,桔梗10 g),共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同时嘱患者进行颈椎锻炼,方法见本章第十三节。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自觉头晕较前有所减轻,仍偶有心慌、胸闷、气短,食纳、睡眠欠佳,余无明显不适。唇舌紫暗,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沉细。予前方基础上加党参15 g,炒白术12 g,石菖蒲15 g,远志10 g,处方6剂,嘱患者坚持进行颈椎锻炼。
三诊:患者诉头晕较前明显改善,心慌、胸闷、气短症状近日未再出现,饮食及睡眠情况较前有所改善。唇舌暗,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沉细。继用前方加减治疗,并配合颈椎锻炼,1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按: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第9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眩晕”常见证型没有气虚血瘀证。但临床中,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患者除了诊断颈椎病外,还有胃大部切除术后,故李军教授认为,患者术后正气亏虚,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证。用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加减,同时遵循“循序渐进,多多益善”的原则进行颈椎锻炼。该方法具有简单有效、易于操作等优点。眠差,加石菖蒲、远志。连续用药,加功能锻炼,患者症状缓解,疗效较佳。随访至今,病情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