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脑梗死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多年来我们在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指导下,对中风病因病机及整个病变过程进行了认真研究,将其病变过程及证情特点概括为四期六证。四期,即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中风恢复期、疾病后遗症期。六证,即肝热血瘀证、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窍证、瘀热腑实证、颅脑水瘀证、肾虚血瘀证。
(一)中风先兆期——肝热血瘀证
中风先兆期是中风早期,多属于肝热血瘀证,临床症见头痛眩晕或目胀面赤,心烦躁急,肢体麻木,或短暂性语言謇涩或一过性肢瘫无力,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舌质红暗,或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象弦滑或细涩或弦硬。病机属于肝经郁热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化热灼津伤血为瘀;或肾精亏乏,肝血不足而致血瘀。
1.证候特征
(1)主症
眩晕、头痛、急躁易怒、肢体麻木、短暂性语言謇涩或一过性肢瘫无力、胸闷、头如裹、口唇紫暗。
(2)次症
面红、目赤、心悸、失眠、口苦、口干、排便(大便)不爽。
(3)舌象脉象
舌质红或紫暗,苔黄或厚或腻,舌下脉络迂曲,或有瘀点、瘀丝、瘀斑,脉弦滑或弦数或细涩。
分析:头晕、头痛、头胀、肢体麻木、短暂性语言謇涩或一过性肢瘫无力,为痰瘀痹阻、脑络不通、清空失养之象,为主症;胸闷、耳鸣、阵发性面部烘热、急躁易怒,为肝经郁热失于疏泄所致;纳差食少、体胖多痰、身体困重、舌苔厚或浊腻,均为痰浊内生之象;舌质紫暗或偏红,舌下散布瘀丝、瘀点、瘀斑或脉络迂曲青紫,脉象细涩皆为血行不畅,瘀血内停之象;若脉弦滑数或弦数为痰浊、瘀血之象。
2.基本治法——清肝活血通络法
中风先兆期由于肝经郁热失于疏泄,脉络瘀阻,且进一步发展,血气不能上通于脑,脑窍不通,清阳不展,故而出现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短暂性语言謇涩或一过性肢瘫无力等。强调此种病理因素常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肝热血瘀之证。故以清肝活血通络为法,使肝热清、血脉畅、痰浊消,诸症随之消失或减轻。
3.基本处方及服法
基本处方:自拟方“清脑通络汤”。
决明子30 g,川芎10 g,丹参15 g,地龙10 g,水蛭6 g,赤芍12 g,天麻10 g,生山楂15 g,磁石30 g(先煎),菊花12 g,川牛膝30 g,葛根15 g,大便干结可加大黄5 g。
功效:清肝活血通络。
方解:方中决明子、丹参共为君药。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腑;丹参一味有功同“四物”之美称,善凉血活血养血、益心安神、祛瘀生新而不伤正气,共用有清肝、活血之功效,共为君药。伍天麻、菊花、磁石平肝潜阳以助决明子清肝,配川芎(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其性辛香走窜,可温通脉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走而不守,既能上行头目,又可外彻皮毛、旁达四肢,更可通行血海)、葛根、赤芍、地龙、水蛭(涤痰通络)活血化瘀以助丹参剔除络脉瘀滞,此八味共为臣药。佐山楂消食化积以消浊降脂;川牛膝活血利水,引药下行为使药。以上共奏清肝活血通络之效。本方针对肝热、血瘀、络阻三种病理因素给予清肝、活血、通络之法,层次清晰,条理清楚,诸药合用清解肝热,畅通血脉,诸症趋愈。
服用方法:清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
疗程:4周(28天)为1疗程。
(二)中风急性期
1.痰瘀阻窍证
此证常见于中风急性期的闭证,临床症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喉中痰鸣,语言不利或失语,舌体胖大或偏,舌质暗,或有瘀点、瘀丝,脉弦滑或弦硬。
(1)证候特征
①主症:突然昏仆,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喉中痰鸣,语言不利或失语;②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③舌象脉象:舌体胖大或偏,舌质暗,或有瘀点、瘀丝,脉弦滑或弦硬。
分析:突然昏仆、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喉中痰鸣、语言不利或失语为痰瘀痹阻脑络不通、清空失养之象,为主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亦为痰瘀痹阻脑窍之征,但不必然出现,故为次证。舌体胖大或偏,舌质暗,或有瘀点、瘀丝,脉弦滑或弦硬为痰浊、瘀血之象。
(2)基本治法——涤痰开窍,活血化瘀
中风痰瘀阻窍由于脉络瘀阻和痰浊内生,且进一步发展,瘀浊胶结,血气不能上奉于脑,脑窍不通,神明被蔽,故而突然昏仆、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喉中痰鸣、语言不利或失语。此为重症,需急救处理。故以涤痰开窍、活血化瘀为法。
(3)基本处方及服法
基本处方:采用张学文教授自拟的“蒲金丹”(丹参15 g,石菖蒲15 g,郁金12 g)合用清开灵注射液。
功效:涤痰开窍,活血化瘀。
方解:方中丹参为君药。丹参一味有功同“四物”之美称,善凉血活血养血、益心安神、祛瘀生新而不伤正气。郁金行气化瘀、清心解郁为臣药。石菖蒲(取石菖蒲擅入心经化痰开窍之功)引以为使,尤适用于胸痹心痛之气虚痰瘀交结证。以上共奏活血、涤痰开窍之效。
服用方法:清水煎约400 ml,早晚分2次服用,每次加服清开灵注射液1支。
疗程:4周(28天)为1疗程。
2.痰热腑实证
证候表现为神志昏蒙,偏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斜,面红气粗,痰声辘辘,呕恶便闭,舌质红,苔黄腻或黑,脉弦滑。病机属于痰热腑实,治法采用通腑化痰、活血化瘀,方用三化汤加减。
(1)证候特征
①主症:神志昏蒙,偏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斜,痰声辘辘,呕恶便闭;②次症:面红气粗,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③舌象脉象:舌质红,苔黄腻或黑,脉弦滑。
分析:神志昏蒙、偏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斜、痰声辘辘、呕恶便闭为痰热腑实之象,为主症;面红气粗、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为次症。舌质红,苔黄腻或黑,脉弦滑为痰热之象。
(2)基本治法——通腑化痰,活血化瘀
中风痰热腑实由于风痰上扰,清阳不展,腑气不通,故神志昏蒙、偏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斜、痰声辘辘、呕恶便闭等。在此强调腑气与肺气、脑气常相互促进,肺与大肠相表里,从而形成痰热腑实之证。故以通腑化痰、活血化瘀为法,使腑气通、肺气清、瘀血消,诸症随之消失或减轻。
(3)基本处方及服法
基本处方:以“三化汤”化裁(生大黄6 g,芒硝15 g,丹参15 g,川牛膝30 g,石菖蒲15 g,胆南星12 g,瓜蒌15 g,决明子30 g)。
功效:通腑化痰,活血化瘀。
方解:方中生大黄、芒硝、丹参通腑泄热、凉血化瘀,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川牛膝引血、引热下行,石菖蒲开窍醒神。以上共奏通腑化痰、活血化瘀之效。
服用方法:煎汤约400 ml,每次20 ml,每次1小时,鼻饲;200 ml,灌肠,每日1次。
疗程:根据病情变化应用1~7天。
3.颅脑水瘀证
(1)证候特征
①主症:神志昏蒙不清,偏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斜;②次症:头痛,头晕,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③舌象脉象:舌质红,舌下散见瘀丝、瘀点,苔白,脉弦涩。
(2)基本治法——醒脑通窍,活血利水
中风颅脑水瘀证由于瘀血与水液内生,且进一步发展,水瘀互结,血气不能上奉于脑,脑窍不通,清阳不展,故而神志昏蒙不清、偏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斜、眩晕、头痛等。为此强调此两种病理因素常相互促进,从而形成颅脑水瘀之证。故以醒脑通窍、活血利水为法,使水瘀消、血脉畅,诸症随之消失或减轻。
(3)基本处方及服法
基本处方:张学文、李军教授自拟“脑窍通汤”〔丹参15 g,川芎10 g,赤芍12 g,桃仁10 g,红花6 g,益母草30 g,川牛膝30 g,茯苓15 g,血琥珀1 g(冲服),麝香0.1 g(冲服)(或用冰片代替)〕。
功效:醒脑通窍,活血利水。
方解:该方是在通窍活血汤的基础上加入丹参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加入茯苓、益母草利水活血化浊,川牛膝以补肝肾、利水下行,加入血琥珀增强开窍醒神之力。
服用方法:清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
疗程:24周(168天)为1疗程。
(三)恢复期
1.气虚血瘀证
此证多见于中风初期、缺血性中风发作期及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症见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面色白,舌淡紫、苔白或白腻,脉细涩。
(1)证候特征
①主症: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②次症:面色白,目偏不瞬,共济失调;③舌象脉象:舌淡紫、苔白或白腻,脉细涩。
分析: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为气虚血瘀、脑络不通、清空失养之象,为主症;面色白、目偏不瞬、共济失调为次证。舌淡紫、苔白或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之象。
(2)基本治法——益气活血
中风气虚血瘀证由于年老体质衰弱,气虚推动血液无力运行,血气不能上奉于脑,脑窍不通,清阳不展,故而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等。故以益气活血为法。
(3)基本处方及服法
基本处方:李军教授常用补阳还五汤加土元10 g,水蛭6 g,白芷8 g,丹参15 g。
功效:益气活血。
方解:方中黄茋、丹参为君药。黄茋大补元气,丹参一味有功同“四物”之美称,善凉血活血养血、益心安神、祛瘀生新而不伤正气,二药相合为君药。川芎行气活血,为血中气药;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白芷活血止痛,共为臣药。加土元、水蛭助地龙搜剔络脉瘀滞共为使药。
服用方法:清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
疗程:根据病情变化应用14天。
2.肾虚血瘀证
中风之病本为肝肾阴虚、精血涩少,加之肝阳上亢而加重病情,或中风后期,肝之精血更衰,脉络瘀滞不去,使清窍失濡,神机失展,肢体失用。症见音喑失语、心悸口干、腰膝酸软、半身不遂、舌质红或暗红、脉沉细等。病机为肾精不足,血亏液乏,血脉不利为瘀。治法采用补肾益精,活血化瘀。常用地黄饮子去肉桂、附子,加丹参、鹿衔草、桑寄生、川牛膝、肉苁蓉、桃仁、红花等,或佐黄茋以益气活血,水蛭以祛瘀生新。
(1)证候特征
①主症:音喑失语,腰膝酸软,半身不遂;②次症:心悸、口干,肌肉萎缩,目偏不瞬,共济失调;③舌象脉象:舌质红或暗红,脉沉细。
分析:音喑失语、腰膝酸软、半身不遂为肾虚血瘀脑络不通、清空失养之象,为主症;心悸、口干、肌肉萎缩、目偏不瞬、共济失调为次症。舌质红或暗红,脉沉细为肾虚精亏血滞之象。
(2)基本治法——补肾益精,活血化瘀
中风肾虚血瘀由于中风病久肝肾阴虚,气血亏损,血液瘀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而音喑失语、腰膝酸软、半身不遂等。在此强调此肾虚、血瘀两种病理因素常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肾虚血瘀之证。故以补肾益精、活血化瘀为法,使肾气充、血脉畅,诸症随之消失或减轻。
(3)基本处方及服法
基本处方:以“地黄饮子”化裁(熟地黄15 g,巴戟天15 g,山茱萸15 g,石斛20 g,肉苁蓉15 g,五味子15 g,白茯苓15 g,麦门冬15 g,石菖蒲15 g,远志6 g,丹参15 g,鹿衔草30 g,桑寄生15 g,川牛膝30 g,桃仁10 g,红花12 g)。
功效:补肾益精,活血化瘀。
方解: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适宜于肾虚血瘀证,但中风病以肾阴虚为主,故去肉桂、附子;该方活血之力不足,故加入丹参、鹿衔草、桃仁、红花。临床应用可佐黄茋以益气活血,水蛭以祛瘀生新。以上共奏补肾益精,活血化瘀之效。
服用方法:清水煎约400 ml,分早晚温服。
疗程:8周(56天)为一疗程。
(四)后遗症期
针对此期,李军教授强调必须药物与康复治疗多法结合。偏瘫的治疗,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生活调养显得更为重要。
1.心理方面
但凡患有中风后遗症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有沉重的精神负担。其一是担心病情继续发展,难以康复;其二是担忧长期治疗给自己家庭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其三是害怕周围的人,甚至是自己的亲人厌烦自己、歧视自己。向患者及家属做好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努力使患者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医生的合理治疗,医患密切配合,力争取得良好的疗效。
2.生活调养
偏瘫患者长期处于卧床状态,所以容易出现厌食及褥疮,而这两种病症却反过来直接影响患者的营养补充和自主活动。对于偏瘫患者,除了要经常帮助其进行被动性活动之外,还应当尽可能地加强其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尽量多饮水,多吃蔬菜、菌类及高蛋白食品,并应多晒太阳,提高其自身抵抗力,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同时,可以应用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强筋壮骨之中药,煎后泡洗患侧或双手、双足等处,并配合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3.运动功能康复
偏瘫患者应当也必须尽力加强功能锻炼,这一点在此类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偏瘫患者的日常活动训练可以在有关人员协助下开展以下常用项目,包括练习洗脸动作、更衣动作、洗澡动作、饮食动作和排便动作,如果病情允许,亦可以进行诸如叠被、洗碗、种花、扫地等家务劳动,这对偏瘫康复颇多裨益。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坐位平衡与床上动作训练、手部与上肢功能训练、双足与步行训练,以及采取药物外洗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辅助措施,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
4.中药内外合治
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主要病机多见于三种情况:一是肝阳未平,阴液未复,症见头晕头痛、半身不遂、脉弦细等,此时仍宜平肝潜阳、育阴生精,宜用钩藤、决明子、川牛膝、怀牛膝、龙骨、牡蛎、龟板、鳖甲之类,稍加通络之品。二是气虚血瘀,此为多见,症见偏瘫或瘫肢肿胀、乏力、脉细涩、舌质淡紫,或舌下脉络迂曲,此宜益气活血,用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加减。三是颅脑水瘀,症见神情呆钝、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此为瘀血顽痰痹阻经脉,且又正气亏虚,其病势胶结顽痼,恢复能力差,其治疗宜活血利水,兼以益气,宜通窍活血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可加乌梢蛇、僵蚕、全蝎、水蛭等虫类入络剔邪之品。
外治常用艾叶、川芎、花椒、桂枝、川牛膝、威灵仙、红花、伸筋草等煎汤热浴,每日1~2次。另可加丹参注射液肌内注射,或其他中成药静脉滴注剂;其次可配合按摩、针灸、刮痧、香疗等等,以“疏其经脉,令其条达”,恢复经脉功能,缩短康复时间,每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