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心律失常
谢某,男,58岁,以“阵发性心慌、胸闷、气短10余年,加重15天”为主诉,于2013年12月23日初诊。
现病史:10余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慌、胸闷、气短,尤以活动后为著,曾于当地医院进行治疗,好转后出院,此后一直服用“心宝丸”“复方丹参片”,症状控制尚可。15天前,患者因劳累后心慌、胸闷、气短较前加重,服用“心宝丸”“复方丹参片”后,上症减轻不明显,为求中医药治疗,故来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180/95 mmHg。现症:阵发性心慌,胸闷,气短,乏力,食纳一般,眠可,二便调。体格检查:血压170/100 mmHg,神清,精神差,面色青紫,双肺听诊无异常,心率82次/分,可闻及期前收缩,心音可,杂音不著,腹部(-),唇舌紫暗,舌下瘀点、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结代。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
西医诊断:①心律失常(二联律);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
中医诊断:心悸。
中医辨证:痰瘀交阻心络。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定悸。
方药:天麻钩藤饮化裁(姜半夏12 g,胆南星10 g,石菖蒲12 g,姜黄12 g,白芷8 g,丹参15 g,水蛭6 g,百部10 g,葛根15 g,蝉蜕8 g,薤白12 g,甘松15 g,焦三仙各12 g,甘草6 g),共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3年1月4日):患者服上方后无明显不适,自觉阵发性心慌、胸闷、气短较前有所改善,仍觉乏力,近日由于家中琐事所扰,睡眠欠佳,余无明显不适。查体同前,舌脉同前。予上方基础上焦三仙增至各15 g,加用远志10 g,郁金12 g,处方6剂。嘱患者调畅情志,勿过饱饮食。
三诊(2013年1月11日):患者阵发性心慌、胸闷、气短有所好转,睡眠较前改善,乏力症状已完全缓解。查体同前,唇舌暗红,舌下瘀点,舌下脉络迂曲,脉结代。予前方基础上姜黄增至15 g,加用瓜蒌15 g,以增强宽胸理气之力,处方6剂。
后患者来诊,自诉阵发性心慌、胸闷、气短已得到明显改善,其余无明显不适。故继用前方加减治疗,患者阵发性心慌、胸闷、气短基本缓解,日常一般活动已不受影响。心率85次/分,偶可闻及期前收缩,心音可,杂音不著。唇舌红,舌下散在瘀点,脉结代。复查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期前收缩。
按: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属中医学心悸。中医学很早就有痰瘀同源的观点,如《圣济总录》认为,“脉道闭塞,津液不通”是形成痰邪的主要原因;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也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现代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痰浊证患者血液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之异常与非痰浊证组及正常人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李军教授认为引起痰瘀心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淫内伤、操持劳损,致水湿痰饮内停,清阳失展;或本脏阳气虚衰,痰浊水饮乘侮,上凌于心;或内有宿痰郁火;或外感时邪伤正,凡此种种均可导致痰瘀阻闭心络,出现心悸、怔忡。以活血化痰,通络定悸为法,以此方加减再服1月余,患者诸症基本消失,期前收缩亦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