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辨解惑
李老师:该例患者为脑梗死的急性发作期,该期患者多以瘀血、痰浊、邪热、风动为主要致病因素,临床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证,因此,应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针对各个不同致病因素,给予活血通络、化痰通腑、清热息风、醒神开窍等不同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学生丁:老师常提到痰瘀贯穿于脑病病理过程的始终,治疗当以涤痰化瘀为法。对气虚痰瘀型脑病李老师在治疗上有何新见解?
李老师:对于气虚痰瘀交滞脑络证,因四肢血脉不利则麻木,颜面血脉不利则水肿,故常以红景天扶正固本、益气养血,以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涤痰化瘀,以鬼箭羽活血利水,以天麻平肝调理脑神,以枳壳理气升阳、引药上行,共奏殊功取效。
学生甲:在临床实际中常常碰到“三高”与中风、颈椎病相伴同集于患者一身,应如何办?
李老师:我们一直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不管多么复杂的病证,只要抓住疾病机的关键,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对于“三高”合并中风、颈椎病的患者,辨证也离不开“痰瘀”。肝热痰瘀证者,当以涤痰化瘀、平肝息风定眩为法,可用清脑通络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痰瘀滞络者,当化痰活血,可用知柏地黄汤清滋肝肾以降虚火,以丹参、牡丹皮凉血活血,以胆南星、半夏(温燥之性较弱)化痰而取效。
学生乙:对中风后遗症期的治疗除按前面所讲的证型分类外,在临床实际中还有别的治法吗?
李老师:对于中风后遗症期的治疗除了上面所说的证型外,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还发现有肾虚痰瘀交结证。肾阴虚痰瘀交结证可用知拍地黄汤加入活血化痰之品如丹参、鬼箭羽、胆南星、半夏等。肾阳虚痰瘀交结者可用清脑通络汤活血化瘀,以半夏、胆南星、陈皮化痰,以续断、二仙(仙茅、淫羊藿)补益肾气,以红景天扶正固本、补养气血以求效。肾之阴阳俱虚痰瘀交结当用清脑通络汤佐以知母、淫羊藿调补肾之阴阳之气来求效。
学生丙:李老师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时独创的“清脑通络汤”常用到“三七”,对其应用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李老师:三七味甘、微苦,性温,若使用不当,易耗伤津液,“燥劫止塞”导致便秘,不可不知,且止血之功大于活血。对于单独长期冲服“三七粉”的患者,要告诫其“燥劫止塞”之性,不可浪服。治疗心脑血管病,辨证属肝胆瘀热或阳明瘀热者可用“血竭”代之,因“血竭”味甘、咸,性平,具有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敛疮之功,且散瘀之功大于止血。
学生丁:中风发病突然,有很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所以早期对于具有中风先兆表现的患者进行调护意义重大。那么关于中风先兆期患者的调护,李老师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李老师:中风先兆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均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调经论》记载的“微风”应是有关中风先兆最早的描述。后世各代医家又有“中风之渐”“小中”等不同称谓。虽历代称谓不同,但皆强调了其证候特点,指出了其与已成的中风的区别。如金元时期刘完素指出“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疾”。对于中风先兆记载最详细的应属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的记载。其书中详细记载了32种中风先兆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偶尔有一阵头晕者,有耳内无故一阵风响者,有无故一阵眼前发直者,有睡卧口流涎沫者……且认为这些临床表现皆为“元气渐亏之症,因不痛不痒,无寒无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疏忽”。这些描述,为现代探讨本病的临床特征提供了依据。究其病因病机,其与中风的发病有共同的基础。但其为中风之轻浅者,故多以肝热血瘀为其立法根本,因而多以活血化瘀、清肝通络为其防治大法。中风先兆与中风具有一脉相承的病机变化,其共性皆有肝热、血瘀、痰滞、腑实、窍闭的特性,所以在治疗上要注重清肝利胆(决明子、姜黄、郁金)、涤痰化瘀(胆南星、姜半夏、丹参、赤芍、川芎、水蛭)、通腑消食(决明子、神曲)及醒脑开窍(白芷、石菖蒲)诸法的灵活应用,以求卓效。
学生甲:李老师有一患者王某某,男,49岁,于2012年9月2日初诊。主诉:头晕2年加重伴四肢麻木1周。现病史:患者5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由于无其他症状,未予重视。近2年来患者出现头晕,测血压最高达160/100 mmHg,自服“尼莫地平”“卡托普利”“复方降压片”血压控制不理想。近1周来患者觉头晕加重,伴四肢麻木,为求治疗随来就诊。既往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年,测血压最高达160/100 mmHg。体格检查:血压150/96 mmHg(晨起已自服尼莫地平20 mg)。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中医症状舌脉:面色晦暗,舌质暗,舌下脉络稍迂曲,舌下有数个瘀血点,苔黄腻厚,脉沉弦滑。辅助检查:血压150/96 mmHg;血流变示:高黏血症倾向。中医诊断:中风先兆。中医辨证:肝热痰阻血瘀。治法:清肝化痰活血。处方:天麻12 g,水牛角30 g(先煎),栀子12 g,野菊花15 g,葛根18 g,白芷8 g,姜半夏12 g,胆南星12 g,竹茹15 g,茯苓15 g,山楂18 g,川牛膝15 g,水蛭6 g,蝉蜕8 g,丹参15 g。复诊:以前方为基础方加减,共服36剂,患者头痛、头晕、四肢麻木基本消失。经随访近一年来血压保持在130/80 mmHg左右。本例患者形体肥胖,加之平素嗜食油腻之品,久则导致痰浊内生、痰浊阻络、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故头晕;久病致瘀,脉络不通,痰瘀内阻,脉络失养,故而四肢麻木。痰浊瘀血内蕴日久化热,则舌苔黄腻厚。根据患者舌苔黄腻厚,舌下数个瘀血点,可知患者痰瘀内热兼有,而以痰浊内热为重,故治疗重用清肝热之天麻、水牛角、栀子、野菊花及化痰之姜半夏、胆南星、竹茹、茯苓、山楂,清热化痰兼以活血,使热清、痰消、瘀血祛、脉管通利而获良效。
李老师:本例患者为中风先兆证,肝热血瘀是其发生的根本病机。治疗往往用天麻平肝潜阳,野菊花清肝热明目,水牛角加强清热之力,本方中应用的是生山楂具有降脂、活血的作用。治疗中风先兆,可予以清脑通络汤加减。方中决明子、菊花清肝脑之热;水蛭、赤芍、川芎、丹参活心脑之血;磁石平肝阳之亢;牛膝补肝肾之虚,且可引热、血下行;地龙、豨莶草通络降压;决明子配伍山楂可降血脂、软化血管;山楂即可助活血化瘀,又可防阻胃之弊。肝肾不足者可加山茱萸、杜仲、桑寄生,神昏者可加石菖蒲、郁金,胸闷者可加瓜蒌、薤白,肢体不利者可加鸡血藤、桑枝、姜黄等。
学生乙:李师常讲脑病病理过程中离不开“痰瘀”这一病理特点,治疗脑病当“见痰及瘀、见瘀及痰,痰瘀同治、双管齐下”,那么,我一直在想有没有一个方子能作为治疗常见脑病的基础方,临证时只需要以该方为基础加减即可?
李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研究问题,就要从普遍联系的事物中找出其规律性;我们研究脑病,就要搞清脑脏的生理病理规律性,抓住其最本质的东西,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我们倡导“脑当为脏论”。我们也总结出了脑脏具有“清灵之窍”窍易闭,“元神之府”神易伤,“诸阳之会”阳易亢,“诸髓之海”髓易虚,“诸脉之聚”脉易损的五大生理病理特点;总结出清脑息风、宁神安脑、醒脑开窍、涤痰化瘀、填精益髓补脑、培元益脑固脱为常见脑病总治则。具体治疗时因脑阳偏亢酌情采用清热泻火、平肝潜阳、通腑化痰、滋阴降火之法,以济易亢之阳。因脑神所伤治宜祛邪安神,酌情采用涤痰、祛湿、清火、化瘀、镇惊、补虚等法,以使邪去则神自安。因脑窍闭阻治宜祛邪开窍醒脑,酌情采用清热涤痰、芳香辟秽、活血利水之法,以使邪去窍开。因实邪阻遏,脑脉受损者,应酌情采用活血化瘀、涤痰通络、消症化积之法,以祛邪养脑。因脑髓亏损者,治宜补精益髓,以使髓海充足,脑健神灵。因气、血、精、液不足者、宜培元益脑,若虚极欲脱者还应酌情采用益气、养血、回阳、救阴等固脱之法,以培元益脑固脱。同时也认识到“痰瘀”贯穿于脑病病理过程始终,治疗脑病当出痰瘀论治这一本质,也总结出了临床诸多脑病离不开“痰瘀”为患的十大常见证型,我们也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验证了“脑泰通”方是从痰瘀论治脑病基本方,因此,可以“脑泰通”方为基础方进行随证加减治疗。如何加减分述如下:
1.肝热血瘀证
痰火瘀热、上扰清窍者,症见急躁狂乱,骂詈叫号,伤人毁物不避亲疏;或语言错乱,哭笑无常;或神昏谵语,或肢体强痉拘急,喉间痰鸣,舌质红紫,舌苔黄腻或黄厚而干,或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滑数或弦滑。本证常见于顽固性失眠、头痛、狂病、眩晕、中风,以及现代医学之癫痫、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急性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酌情加用羚羊角、水牛角、礞石、牡丹皮、天竺黄、胆南星、决明子、川芎、赤芍、山楂、郁金等品。
2.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兼挟痰浊交阻脑络者,症见半身不遂,神疲乏力,口眼斜,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肢体重滞肿胀;或下肢痿废,或偏身麻木,舌淡紫苔白腻,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滑重按无力。本证常见于缺血性中风、中风后遗症、脑外伤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当酌情加用黄茋、党参、白术、桃仁、川芎、赤芍、山楂、红花等品。
3.痰瘀阻窍证
气滞血瘀、津聚成痰、阻闭神明者,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寡言少语,或疑虑重重,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甚则忿不欲生,不思饮食,胸胁闷窒,面色滞暗或青紫,咳痰白黏而量多;或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咳之不出,舌紫暗苔白腻,舌下可见瘀丝、瘀斑,脉弦滑。本证常见于癫病、郁证以及现代医学之癔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精神病及反应性精神病等。酌情加用柴胡、香附、郁金、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山楂、胆南星等品。
4.肝热痰瘀证
肝热血瘀痰浊滞留脑络者,症见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头痛如蒙似箍,胸胁胀满,肢体麻木,或一过性偏瘫、视物黑矇,语言謇涩,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舌质紫暗苔厚腻,舌下脉络粗曲发紫,散布瘀点、瘀丝,脉弦滑或弦硬。本证常见于眩晕、头痛、中风先兆证以及现代医学之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腔隙性脑梗死等多种疾病。酌情加用钩藤、决明子、川芎、赤芍、山楂、龙胆草、栀子、胆南星、天竹黄、夏枯草等品。
5.痰热腑实证
痰瘀滞闭脑络,兼胃肠腑实粪毒上扰清窍者,症见半身不遂,躁扰不宁,舌强语或失语,口舌斜,偏身麻木,口黏痰多,口气秽浊,腹胀便秘,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本证常见于中风、狂病、眩晕以及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酌情加用全瓜蒌、胆南星、决明子、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桃仁、红花、天竺黄、郁金等。
6.颅脑水瘀证
血闭脑窍、水津外渗、聚而不散者,症见神志恍惚,或昏馈不语,痰涎壅盛,言语错乱;或神志呆滞迟钝,失眠健忘;或头痛如锥刺,日久不愈;或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重滞肿胀。小儿可见头颅膨大畸形、囟张不合、头面青筋暴露等症,舌质暗红或青紫,或舌体胖大边有齿印等,脉象弦滑或硬,或沉细而涩。本证常见于中风、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头痛、解颅以及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高颅压综合征、脑积水、脑外伤综合征等多种疾病。酌情选用麝香(或用白芷、冰片、细辛代)、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益母草、川牛膝、泽泻、猪苓、桂枝等品。
7.痰瘀毒邪交滞脑络证
本证常见于脑瘤患者,症见头痛剧烈,如劈如箍,痛处固定不移,或头皮抽掣麻木,甚则神昏谵妄,或呕吐痰涎,抽搐震颤,或躁扰不宁,唇舌紫暗,或舌质淡紫,舌体胖大,苔白腻,舌下散布瘀斑、瘀点,脉滑或弦滑,或细涩。本证常见于顽痰瘀毒交阻颅脑之脑瘤病证。酌情选用胆南星、蜈蚣、僵蚕、川芎、三棱、莪术、海藻、全蝎、麝香、半枝莲、土茯苓、青礞石、郁金等品。
8.脑阳郁遏证
痰浊瘀血阻滞脑络,脑阴脑阳平衡失调。阳气郁遏不得外展而致严重恶寒等症。症见精神萎靡,彻骨寒冷,虽值暑季也着冬装。面色灰滞或青紫,唇舌紫暗,苔白腻,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沉涩或沉伏。本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脑梗死(脑腔梗)等具有上述表现的病症。酌情加用附片、桂枝、细辛、白芷、鹿角胶、淫羊藿、仙茅等品。
9.肾虚血瘀证
肾为一身元阴元阳之根,先、后天各种原因可引起肾的阴阳精血不足。如因肾阳不足,则鼓动无力血脉瘀滞;如因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火灼营阴、阴血枯耗、黏滞不畅,使脑脉痹阻,加之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清窍失濡、脑神失养、肢体失用。症见音喑失语,半身不遂,腰膝酸软,心悸少寐,口干心烦,耳鸣、耳聋,或夜尿频数,阳痿不举,头晕,健忘,舌质红或暗红,脉沉细,等等。病机为肾精不足,血亏液乏,血脉不利为瘀。治法采用补肾益精,活血化瘀。酌情加二仙(淫羊藿、仙茅)、知母、黄柏、地黄、炮附子、红景天、土茯苓、鹿衔草、桑寄生、肉苁蓉等。
10.脾虚痰瘀证
各种原因引起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不足、痰饮水湿停滞、清阳不升、浊阳不降、脑神失养、脑络干涸、脑脉滞涩,症见面色萎黄、四肢乏力、头脑空痛、头昏头木、失眠多梦、郁郁寡欢、咳嗽多痰、气短神疲、胸脘痞闷或胀痛、腹胀腹痛纳差、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小便清长等。治当健脾益气、活血化痰,可加用补中益气汤,酌情加入木香、砂仁、土茯苓、红景天、灵芝、甘松、干姜、吴茱萸、白芥子等。
学生丙:李老师讲了这么多以脑为中心的新理论,是否在这个框架下结合痰瘀理论可以创立中医学新的理论模式,为诊治疾病开辟新途径?
李老师: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如在痰瘀证型研究方面我们除上面所谈到的十个证型外,还设立如下几种证型:痰瘀滞心证、痰瘀毒邪交滞心络证、痰瘀滞肝证、痰瘀毒邪交滞肝络证、痰瘀滞脑证、痰瘀毒邪交滞脑络证、痰瘀滞肺证、痰瘀毒邪交滞肺络证、痰瘀滞肾证、痰瘀毒邪交滞肾络证、痰瘀滞脾证、痰瘀毒邪交滞脾胃证等等。我们认为五脏六腑皆可有痰瘀交阻的病理现象存在,痰瘀贯于诸多疑难病病机过程的始终,使探索用一方统领从痰瘀论治诸多病证成为可能,如前面我们讲的以“脑泰通”加减统治诸多脑病,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成如下诸方治疗多种病证疗效确切。①柴葛桃红四物汤:颈椎病——舒筋通络,活血止痛;②丹栀桃红四物汤:肝热血瘀证——清肝活血;③三黄桃红四物汤:清热解毒,活血化瘀;④二陈桃红四物汤:痰瘀交结——涤痰化瘀;⑤二仙桃红四物汤:肾虚血瘀证——益肾活血;⑥蒲百桃红四物汤:胃腑瘀热证——清胃活血;⑦参茋桃红四物汤:气虚血瘀——益气活血;⑧保和桃红四物汤:消食活血——积食日久,胃腑血瘀;⑨二至桃红四物汤:滋肾活血——肾虚血滞、血瘀;⑩香枳桃红四物汤:理气活血;○11桑杏桃红四物汤:清肺活血——肺热血瘀。这种探索可为疑难病诊治开辟新途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刻苦创新,开辟中医学研究新天地,谱写中医学理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