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三节 先安未受邪之地

学生甲:李老师常谈起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要注意“先安未受邪之地”。我查了一下“先安未受邪之地”一语,出于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原文曰:“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那么,“先安未受邪之地”,其对指导临床又有何重要意义?

李老师:此语是叶氏对胃热迫营发斑兼肾水素亏之证而论的,但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先安未受邪之地”对诊治各类瘟病及多种疑难病症也有颇深的指导意义。“先安未受邪之地”,引申其义,包含有“未病防病”“已病防传”两方面内容。未病防病是“治未病”的防治原则,早在《内经》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防”重于“治”的辨证关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叶氏此语,即是贯彻《内经》这一原则,对防治外感温热病具有重大意义。“先安未受邪之地”,对未病来说,就是要防患于未然。除应积极锻炼身体、起居饮食有节等外,还应重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预防措施。已病防传指在既患温病之后,“先安未受邪之地”,就是要阻断病邪传变之路。

学生乙:李老师您谈到要阻断病邪传变之路,那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李老师:首先要深究“未受邪之地”之虚实,以及所患温病的病变规律,方可再议“阻断”之方法及时机。“未受邪之地”即是指罹患温病后温邪即将传入而尚未被侵犯之部位。由于各人的体质因素以及兼挟的病邪不同,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故欲“先安未受邪之地”,必须先辨析此“地”的虚实寒热等不同情况,然后方可有的放矢地选用“先安”的治法和用药。例如温邪尚在卫分,素体阳旺者,法宜治卫兼清气,以防温邪合内热而传向气分;若病家胃肠原有积滞,温邪有入腑内结之势,法宜治卫兼通下,防止温邪内结伤阴;若患者肾水素亏,则治卫应兼养阴,以防温邪乘虚内陷。如“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者”,无论邪在卫气还是在营,处方皆当“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牡丹皮等。瘀血与热为伍,阻遏正气,遂变如狂发狂之证”(叶天士语)。如“平素心虚有痰”者,无论温邪在卫、气、营、血哪一病位,治法必须兼养心化痰。否则,“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将引起邪闭心包重证。“先安未受邪之地”,还须掌握各种温病的传变规律,因温病包括多种四时外感热病,一般虽都循卫、气、营、血传变,但由于温邪致病除与体质等素因有关外,各种温邪还具有各自的特性,所以各种温病的传变规律不尽一致。有的传变较速,有的传变较慢,有的顺传,有的病初即呈逆传。故必须掌握各种温病传变规律,方可针对其特性而“先安未受邪之地”。尤其是对传变迅速的疾病(如流脑、乙脑、出血热等),应及早给“未受邪之地”以药力保护而达到“先安”。如已故严苍山老中医提出的“在卫应兼清气,在气须顾凉血”,亦即药先于证而治,挫减温邪的前驱,从而截断病机,使其向痊愈的方向发展。这比待具证毕现之后再议清气或凉血,就高明得多了。临床实践证明,应用此等治法,对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病死率是有积极意义的。上海市传染病院根据暑温(乙脑)的传变规律,及早投以清热解毒、清营凉血之剂,使邪不内传,或虽已内传亦有所制约,从而收到较好疗效。四川江津地区人民医院在暑温早期即用清热解毒、醒脑开窍的抗热牛黄散,收到降温和神清较快之效。武汉市传染病院对暑温的三种证型(卫气型、气营型、营血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均加息风、豁痰、醒脑之品,似有防止温邪内陷营血,防止痉厥等证候发生的作用。这种药先于证的治法,并非盲目用药,而是有其内在根据可寻的。其根据除在于牢牢掌握传变规律以预测其即将出现之证外,还可通过现代的微观检查手段来补充传统的“四诊”方法之不足。如上述上海市传染病院治暑温,根据血液流变学所见,及早投予清热解毒、清营凉血之剂,取得较高的疗效,即是一例。温热病邪多系亢盛阳邪,“不操胃津,必耗肾液”,故在治疗中,除应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处处注意养阴扶正,以存津液为要务。吴鞠通说:“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加元参者,取其壮水制火,预防咽痛失血等证也”。这就是“上焦受病先安未受邪之下焦”以壮水制火。对这段话的含义,前贤多有详论,这里不再解释。

学生甲:您讲到这儿,我想起我们诊治许多疾病也都遵循叶氏“先安未受邪之地”,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法则。如李老师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常常把握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原则,治疗重在防进展、防演变、防事件(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各种并发症),且常发挥中医优势,抓住其病机在肺、胃、脾、肾阴伤的基础上,病理过程呈现气滞、血瘀、痰凝的格局,从痰瘀论治效果显著;在防治中风方面重视中风先兆的防治工作,降低了中风的发生率;古人所谓“见肝之病知先传脾,当先实脾”也是叶氏“先安未受邪之地”学说的体现;高血压防治中保护靶器官不受损害,可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心、脑、肾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早期使用白虎汤加味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可以缩短病程,减轻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症状或越过此两期;在针对癌前病变进行治疗可以防止癌症的发生;脑出血时为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不论是否有呕血或黑便,治疗时常加用激素及胃黏膜保护剂加以处理;还有用甘露醇对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术前治疗;用抗癫痫药物预防颅脑损伤后的抽搐;等等,都是“先安未受之地”学说的体现。看来对每一种病我们如果能熟知其发生、发展规律,有效地阻断其发展过程的某一环节对治疗疾病一定会大有益处。

李老师:你对“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对“先安”还要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上述“治温病应处处注意养阴扶正、以存津液为要务”这几句话,这里必须要有一个补充说明,那就是:治温病,要注意存津液,但单靠存津液不能却病,却病还需要靠祛邪。所以治温病,祛邪是第一要务,养阴扶正是协助祛邪。此外,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①“先安”勿闭门留寇。“先安未受邪之地”要有的放矢,尤其要谨防“安”之不慎所造成的闭门留寇之弊。如风温初起邪在卫分,一般体质者,就不一定非要“在卫应兼清气”不可,只宜“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即使是平素阳旺之躯,在卫应兼清气者,也不可过用寒凉之品,否则易成凉遏冰伏,不利卫分之邪的外解,对肾水素亏者,在卫应兼养阴,养阴宜取甘寒清淡,勿用咸寒滋腻,以防阴柔恋邪而延长病程。若风温病邪传至气分,亦要视其未受邪之地的营、血分情况如何,然后再决定怎样“安”之,并非任何病都要“在气须顾凉血”。由于风温病的病变规律与春温、暑温有所不同,证候表现也别具特征,又若其人素无瘀伤宿血病史,治之清气,就不一定要兼用凉血散血之品。正如叶氏指出:“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隔散,散其无形之热……慎勿用血药,以滋腻难散”。②“先安”勿开门揖盗。上面谈了“先安”不慎可以导致闭门留寇。现在要谈“先安”不慎,也可造成开门揖盗、引邪深入。仍以风温卫分证为例,若病家胃肠挟有积滞,理应兼以通下,此“通下”系指兼用消导缓下之品,若浪用大剂苦寒攻下,将戕伐脾胃,耗损正气,以致正不胜邪,温邪内陷,造成变证。至于那些致病暴戾、传变迅速的一类温病,如暑温,以及病变以脾胃(肠)为中心的湿温病,早期即采用通腑法,乃是针对“已受邪之地”而设的祛邪措施。此二者所采用通下法的目的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另外,若治素体阳虚暴感温病者,理应在卫须兼顾阳气,但由于补阳之品易助温邪化火,故对阳虚不甚者,可先辛凉透解,然后再议调补,就是肾阳虚馁较甚者,须辛凉温补同进,其补阳之品亦不可过量,免致抱薪救火之弊。这些都是临床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学生乙:我们已知道诸多脑病乃至诸多疑难病病理过程中常离不开“痰瘀交结”这一病理格局。“痰”“瘀”既可能是病理产物,也可能是致病因素,因而“从痰瘀论治”也可以说是消除致病因素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可以说是“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一种措施。可见,从痰瘀论治,采用“活血化痰”治疗诸多脑病乃至诸多疑难病症的方法也是“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