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李老师:该患者于夜间静息时发病,发病前无心脏病病史、无心脏手术史。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头颅MRI表现,西医应考虑为脑血栓形成。患者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遂,但意识清醒,中医属于中风·中经络之证。患者年已六旬,年老体衰,阴精暗耗,日久则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患者年事已高,气血不足,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行,且卫表羸弱,风邪乘虚而入中,气血痹阻;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瘀内阻则致脉络不利,故见左侧肢体活动不遂。综上所述,此病机为肾虚风动、肝强胃弱、痰瘀阻络,治疗上应以抑肝平木、益肾固本、化瘀通络为法。故以天麻、僵蚕、钩藤、菊花、石决明平肝息风潜阳,三七粉、丹参、地龙、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贝母、竹茹、陈皮、石菖蒲化痰通络开窍,诸药合用,共成平肝潜阳、涤痰化瘀之剂。

(一)证候辨证

学生甲: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发生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液黏稠度增高等改变,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的大脑相应部位缺血性病变。本病发生、进展迅速,大致等同于祖国医学所讲的中风。而中风之病,病位有深浅之殊,又有经络脏腑之异。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中风?

李老师:中风之为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犹如“暴风之疾迅,矢石之中的”,与善行而数变的风邪特性相似,故而谓之中风。通过对中风先兆症的预防可减少中风的发作,减轻中风的严重程度。中风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大体相同。在患者症状出现时尽早做头颅CT检查明确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极为重要。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有中脏腑、中经络之异;但根据其病理基础及临床表现之不同,又有阴阳、气血、虚实之分。

1.络破血溢证(出血性中风)

发病突然,常继发于剧烈情绪波动或激烈活动后。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项强、肢体偏瘫及麻木、失语、口眼斜、烦躁不安,重则神志不清、痉挛。临床可辨为阳闭、阴闭、脱候。

2.脑脉瘀阻证(缺血性中风)

发病大多缓慢,无明显头痛。表现为眩晕、肌肤麻木不仁、舌强、言语不利、肢体偏瘫、口眼斜,重则神昏不清,舌红尖赤、舌下瘀斑、苔多黄腻。可辨为风痰血瘀证、阴虚风动证、气弱血瘀证、肝阳暴亢证等。尚有中风后遗之症,中风日久,病位深入,则脑失所用,经络阻滞,经久未通,药难达所,多有邪气残留,加之病久正虚,难以平复残邪,则留有后遗之症,多表现为半身不遂。总之,凡临床见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艰涩,或伴眩晕、偏身麻木者,结合现代医学影像检查即可确诊本病。中医之人,不应摒弃西医之术,当心怀仁慈,体恤病患,广习医术,汲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学生乙:中风临床表现多端,证候庞杂,痰瘀在本病的发病中有很大作用,应当如何理解痰瘀与各个证候之间的联系?

李老师:中风的辨证论治在古代医学的基础上,加之现代医家的探索,有了较大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好的证候分类,但意见仍不完全统一。各路医家或以气虚血瘀论,或以肾虚髓亏论,或以肾虚痰浊论,但总不离“虚、痰、瘀”。我认为气血逆乱、痰瘀阻络为本病发病的关键。而本病的发生无非责之于两个方面:虚与实,即本虚标实。虚者多为肝肾不足,气血不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流缓慢则为瘀;气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而为瘀;肝肾不足,精血不充,血少则迟滞不畅而为瘀;久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湿内生,痰滞脉络,终致痰瘀交滞,或痰瘀内停,日久生热,内热动风,燔灼津血,津血暗耗,或肝阳上亢,生风化火而瘀。诸因并存,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逆乱,痰瘀阻滞脑络,则发为中风。脑络瘀阻,脑失气、血、津、液之濡养,从而导致缺血性中风;甚者,络损血溢脉外,则为出血性中风。因此,痰瘀始终贯穿于中风各个证候的始终。

(二)病机辨治

学生丙:请李老师讲解一下中风各个阶段如何辨治。

李老师:中风的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四期: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各期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痰瘀交结这一病机特点。治疗要在“脑当为脏论”指导下,坚持从痰瘀论治,“见痰及瘀,见瘀及痰,痰瘀同治,双管齐下”。临床在病变各个时期根据病机不同可按如下证型辨治。

1.肝热血瘀证

本证常见于中风先兆期或是中风早期,由于肝经郁热,失于疏泄,脉络瘀阻;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化热灼津伤血为瘀;进一步发展,血气不能上通于脑,脑窍不通、清阳不展而形成肝热血瘀之证,症见头痛、眩晕或目胀面赤、心烦躁急、肢体麻木,或短暂性语言謇涩或一过性肢瘫无力,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舌质红暗,或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象弦滑或细涩,或弦硬。治当清肝活血通络。方用清脑通络汤:决明子30 g,川芎10 g,丹参15 g,地龙10 g,水蛭6 g,赤芍12 g,天麻10 g,生山楂15 g,磁石30 g(先煎),菊花12 g,川牛膝30 g,葛根15 g,大便干结可加大黄5 g。用菊花、葛根、决明子、地龙、水蛭、川芎、赤芍、丹参、天麻、磁石、山楂、川牛膝等,大便干结可加大黄。

2.痰瘀阻窍证

本证常见于中风急性期的闭证。各种因素引起人体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气滞血瘀,津聚成痰,痰浊瘀邪闭阻脑窍,使神明失主、肢体失用、九窍失司,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喉中痰鸣,语言不利或失语或瞳神变化,或饮水发呛,或目偏不瞬,或共济失调,脉弦滑或弦硬,舌体胖大或偏,舌质暗,或有瘀点、瘀丝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治当涤痰开窍,活血化瘀。方用陕西中医学院院内制剂“蒲金丹”(石菖蒲、郁金、丹参等)针剂,配合“清开灵”滴注,收效甚佳。

3.痰热腑实证

本证常见于中风急性期。由于痰瘀热邪,阻滞中焦,腑气不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脑脉痹阻,清窍蒙闭发为痰热腑实之中风者,症见神志昏蒙,偏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斜,面红气粗,痰声辘辘,呕恶便闭,舌质红,苔黄腻或黑,脉弦滑。治当通腑化痰、活血醒脑。方用三化汤加减,用生大黄、芒硝、丹参、石菖蒲、川牛膝、瓜蒌、胆南星、决明子等;或星蒌承气汤合脑泰通汤加减。

4.颅脑水瘀证

本证常见于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各种原因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受损,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损伤脑脉脑络。病理过程中出现痰饮、瘀血、痰瘀交阻,水瘀互结的格局,使瘀血与水湿痰浊互阻于脑络,清窍被扰,脑脉受损,脑髓失养,神机失用而发为中风。临床表现为神志恍惚,或昏馈不语,痰涎壅盛,言语错乱;或神志呆滞迟钝,失眠健忘;或头痛如锥刺,日久不愈;或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重滞肿胀。舌质暗红或青紫、或舌体胖大边有齿印等,脉象弦滑或硬,或沉细而涩。早期治法当醒脑通窍,活血利水。方用脑窍通汤,用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川牛膝、益母草、茯苓、血琥珀、麝香(冲服)等。病久正气亏虚者,当活血利水,兼以益气,宜通窍活血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可加乌梢蛇、僵蚕、全蝎、水蛭等虫类入络剔邪之品。

5.气虚血瘀证

本证多见于中风初期、缺血性中风发作期及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症见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神疲乏力,口眼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或下肢痿废,或偏身麻木,面色白,舌淡暗、苔白或白腻,脉细涩,或舌下脉络迂曲,脉滑重按无力或细涩。病机属于气虚血瘀,治疗采用益气活血法,“通脉舒络液”针剂(黄茋、丹参、川芎、赤芍等)用作静脉点滴并加辨证口服汤药,也可用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6.肾虚血瘀证

本证多见于中风各期,尤其在中风后遗症期最为常见。肾为一身元阴元阳之根,先、后天各种原因会引起肾的阴阳精血不足。如因肾阳不足,则鼓动无力血脉瘀滞;如因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火灼营阴、阴血枯耗、黏滞不畅,使脑脉痹阻,加之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清窍失濡、脑神失养、肢体失用。症见音喑失语,半身不遂,腰膝酸软,心悸少寐,口干心烦,耳鸣、耳聋,或夜尿频数,阳痿不举,头晕,健忘,舌质红或暗红,脉沉细,等等。病机为肾精不足,血亏液乏,血脉不利为瘀。治法采用补肾益精,活血化瘀。常用地黄饮子去桂、附,加丹参、鹿衔草、桑寄生、川牛膝、肉苁蓉、桃仁、红花等,或佐黄茋以益气活血、水蛭以祛瘀生新。

7.脑阳郁遏证

本证多见于中风先兆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中风证由于痰浊瘀血交滞脑络,阳气郁遏不得外展而致的严重恶寒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脑梗死(脑腔梗)等。症见精神萎靡,彻骨寒冷,虽值暑季也着冬装。面色灰滞或青紫,唇舌紫暗,苔白腻,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沉涩或沉伏。治以温经活血,化痰通络。方用脑泰通颗粒或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附片、桂枝、鹿角胶、淫羊藿、仙茅、细辛、白芷等品。

8.痰瘀交结证

本证常见于中风各期。由于痰浊、瘀血贯穿于脑病病理过程的始终,成为诸多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机阶段,中风也不例外,在中风的不同病理阶段都有痰瘀的存在。痰瘀最基本的临床表现是舌紫暗,或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舌下可见瘀丝、瘀斑,脉弦滑。治当理气活血、开郁化痰,可在中风不同阶段酌情用脑泰通汤加减,方药组成为丹参、陈皮、半夏、水蛭、地龙、枳实、竹茹、石菖蒲、蝉蜕、茯苓、桔梗、冰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