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李某某,男,46岁,陕西咸阳人,以“双下肢肿胀疼痛2年余”为主诉,于2012年5月1日初诊。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下肢肿痛,西京医院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经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缓解。1年半前症状突然加重,经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行走无力,最多行走约100米,且自行上楼梯费力,1年前于河北红十字医院治疗上症缓解。现为进一步中西医综合诊治特来我门诊。自发病以来纳食可,夜休一般,二便正常。查体:血压120/80 mmHg,神清,精神差,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指压凹陷性水肿(+)、双下肢皮肤青紫、瘀点散布,全身泛发脂肪瘤。唇舌紫暗,苔薄白腻,舌下脉络迂曲粗紫,脉弦滑。
西医诊断:双下肢深、浅静脉血栓形成。
中医诊断:痹证(痰瘀交结凝滞脉络)。
治法:祛瘀涤痰通络。
方药:清脑通络汤加减〔决明子18 g,丹参15 g,赤芍15 g,山楂15 g,水蛭6 g,川芎12 g,姜半夏12 g,茯苓15 g,陈皮15 g,胆南星8 g,郁金15 g,姜黄15 g,皂角刺12 g,浙贝母12 g,石菖蒲10 g,白芷10 g,神曲30 g,血竭6 g(冲服),三七粉3 g(冲服)〕,共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3年5月15日):病史同前,患者仍感双下肢肿胀疼痛,纳食、二便及夜休均正常。查体:血压125/75 mmHg,双下肢水肿(+),舌脉同前。予上方将血竭改为3 g冲服,加用鬼箭羽15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3年5月29日):病史同前,患者自诉双下肢肿胀较前减轻,行走时自觉较前轻松,行走距离较前增加,夜休、纳食、二便均正常。查体:血压110/80 mmHg,唇舌紫暗,苔薄白腻,舌下脉络迂曲粗紫,脉弦滑。予首诊处方加乌梢蛇15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四诊(2013年6月12日):患者自觉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行走轻松,查体左下肢紫暗色变淡,双下肢水肿锐减,夜休、二便正常,舌脉同前,予首诊处方胆南星增至10 g,去三七粉,加乳香10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五诊(2013年6月26日):患者双下肢肿胀较前减轻,行走自觉较前明显轻松,行走距离亦明显增加,可行走约2000米,并可自行上至二楼,长时间坐位或站立仍感双下肢肿胀,经活动及卧床休息后可缓解,纳食夜休可,二便调。查体:血压110/80 mmHg,舌脉同前。予上方加用水蛭6 g,京三棱12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多次来诊,均用原方随症加减化裁,治疗4个月余,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双下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不甚,色素沉着改善,行走距离增加至3000~4000米,余无其他不适。
按:患者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辨证痰瘀交结凝滞脉络。方用经验方清脑通络汤加减,取其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之功。本方决明子有清肝热、清脂通腑之效,赤芍、姜黄、血竭、三七粉共奏活血祛瘀之效,川芎行气活血;合用二陈汤可加强利湿化痰之功,加用皂角刺、浙贝母、京三棱以软坚散结,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全方用药精良,配伍合理,服用之后,患者症状缓解明显,且随访无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