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
刘某,男,71岁,以“头晕伴肢体麻木3年”为主诉,于2013年11月7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呈间断性发作,并伴有肢体麻木,患者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查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住院治疗后上症有所减轻,此后头晕及肢体麻木症状仍存在。患者为求进一步中医药治疗,故来诊。现症:头晕,肢体麻木,偶有心慌、胸闷症状,乏力,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170/95 mmHg,间断服用“寿比山”“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控制尚可。体格检查:血压140/90 mmHg,神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叩诊心界稍向左下增大,心率80次/分,律齐,心音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伸舌居中,双侧口角无低垂,鼻唇沟对称,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可,各深浅感觉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暗,舌下散布瘀点、瘀斑,脉沉滑。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脑梗死。心电图示:V5、V6电压增高。
西医诊断:①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②高血压。
中医诊断:中风。
中医辨证:痰瘀交结脑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清脑通络汤化裁(决明子18 g,丹参15 g,山楂15 g,赤芍12 g,水蛭6 g,天麻10 g,姜半夏12 g,石菖蒲12 g,神曲30 g,川牛膝12 g),共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3年11月13日):患者自诉头晕较前有所减轻,乏力症状较前改善,仍有肢体麻木及心慌、胸闷症状,余无明显不适。查体基本同前,舌质暗,舌下散布瘀点、瘀斑,脉沉滑。予上方基础上川牛膝增至18 g,加川芎10 g,葛根15 g,处方6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3年11月20日):患者诉头晕及乏力症状已基本消失,肢体麻木及心慌、胸闷症状有所减轻,余无明显不适。查体同前,舌质暗,舌下散布瘀点,脉沉滑。予前方基础上加用地龙10 g,远志12 g,处方6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来诊,其肢体麻木症状已大减,心慌、胸闷症状未再出现。继用上方加减治疗以善后。
按:多发腔梗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李老师认为痰湿与瘀血的交织互结,是以痰湿、瘀血为直接因素所致疾病发生、发展中病机传变的一个阶段,关键是两种病理产物、两种致病因素相互结合而形成一种复合的致病因素。痰湿、瘀血交织互结,阻滞经脉,蒙闭清窍,使气血不通、神明失用,致成中风。其治疗大法,应痰瘀并治,祛瘀化痰贯彻始终。治疗中又当谨守病机,详辨瘀血痰湿之孰重,或祛瘀为主,辅以化痰,或化痰为主,辅以祛瘀,或化痰祛瘀并重。方用经验方清脑通络汤加减。患者服药后,诸症减轻,病情平稳;持续用药数月后,除肢麻外,诸症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