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
杨某,男,19岁,以“言语謇涩,右下肢活动不利2年余”为主诉,于2012年9月13日初诊。
现病史: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言语不利,右下肢活动不利,起初未予以重视,后症状逐渐加重,时有跌倒,并出现舌体僵硬,伸舌困难。患者家属遂将其送于西京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应用“青霉胺”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稍缓解,遂出院回家。一直应用“青霉胺”至今,其间多次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正常,白细胞及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服药期间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近日出现小便不利、排尿困难,为求中医治疗来门诊。现症:言语謇涩,舌体僵硬,饭后口中留有食物残渣,右下肢活动不灵,小便不利,排尿困难,倦怠乏力,纳差,大便正常。体格检查:角膜外缘见凯-弗环(K-F环),言语謇涩,舌体僵硬,伸舌困难,舌体向各方向活动困难,精细动作差,写字逐渐增大,运动迟缓,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B超示:肝大。
西医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中医诊断:中风。
中医辨证:气血亏虚,脾肾双亏。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温肾。
方药:自拟方(黄茋15 g,灵芝10 g,当归15 g,鸡血藤30 g,五味子12 g,沙苑子20 g,蝉蜕10 g,淫羊藿12 g,仙茅12 g,柴胡10 g,焦山楂12 g,炙甘草6 g,泽兰12 g),共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2年9月22日):患者服上药后无特殊不适,诉语言謇涩较前稍好转,吐字较前清楚,余症状较前无明显改善。查体基本同前,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复查血常规:白细胞3.62×109/L,血小板81×109/L。予上方基础上黄茋增至20 g,加党参12 g,白术12 g,处方6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2年9月29日):患者语言謇涩较前减轻,吐字较为清楚,但语速仍慢,饭后口中留有食物残渣现象明显改善,右下肢活动较前灵便,跌倒次数较前减少,小便不利症状较前有所改善,余无明显不适。查体:角膜外缘见K-F环,言语謇涩,伸舌可达唇,舌体灵活性增加,精细动作差,写字逐渐增大,运动迟缓,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查血常规:白细胞3.6×109/L,血小板95×109/L。予前方基础上去柴胡、焦山楂,加菟丝子12 g,处方6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多次来诊,均用原方随症加减化裁,治疗半年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未再跌倒。查体:角膜外缘见K-F环,言语较流利,语速缓慢,伸舌可达唇,舌体灵活性增加,已无口留食物残渣现象,精细动作改善,对指动作稳准,写字整齐,大小适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查血常规:白细胞3.8×109/L,血小板102×109/L。
按:历代中医著作及医案没有肝豆状核变性这个病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中风的范畴。肝豆状核变性发病年龄较小,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根据其临床表现辨证当属气血亏虚、脾肾双亏,由于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服药6剂后,患者症状缓解;此后根据兼症变化,加减用药,患者诸症持续缓解;随访至今,未出现明显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