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炎
张某,女,50岁,陕西咸阳人,以“胸前区压重感2周余,伴胸闷、气短”为主诉,于2012年11月27日初诊。
患者自诉2周前无明显诱因午饭后自觉胸骨柄处压重感,并伴有胸闷、气短不适,无疼痛、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大汗淋漓、二便失禁,无肢体活动障碍、意识障碍等症。当时未予以重视,为求进一步诊治,今来我科门诊就诊。自发病以来,自觉颈部活动后头晕不适,纳食、夜休可,二便正常,月经正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血压最高达“150/90 mmHg”,未服用降压药,未监测血压;“胆结石”病史6年;“颈椎病”病史4年。查体:血压150/80 mmHg,神清,精神差,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唇舌紫暗,苔薄白,舌下瘀丝(++),舌边齿痕(++),脉沉细弦。耳穴“贲门区”压痛(++)。腹部B超示:肝右叶偏低回声,考虑血管瘤;结石性胆囊炎。
西医诊断:贲门炎。
中医辨证:肝胃瘀热证。
治法:祛瘀涤痰通络。
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15 g,茯苓15 g,半夏12 g,延胡索15 g,蒲公英30 g,黄芩12 g,炙百部12 g,胆南星10 g,郁金12 g,姜黄12 g,葛根18 g),共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2年12月11日):病史同前,自诉胸骨柄处压重感、胸闷、气短、头晕不适症状均较前减轻,服药期间自测血压在正常范围,纳食、夜休尚可,二便正常。查体:血压135/95 mmHg,余同前。予上方加瓦楞子30 g,白芷8 g,野菊花15 g,共14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3年1月22日):病史同前,自诉上症减轻明显,偶觉胸前区针刺感,约数秒,余无其他不适。查体:血压142/85 mmHg,唇舌紫暗,苔薄白,舌边齿痕(+),脉细弦,余同前。予首诊处方加土茯苓15 g,姜黄12 g,葛根15 g,共15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多次来诊,均用原方随症加减化裁,电话随访,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按:贲门炎属于中医学“胸痹”的范畴,辨证当属肝胃瘀热证,李老师运用耳穴定位,方法简便,定位准确,配合辨证用药,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