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肝热痰瘀

二、肝热痰瘀

郭某某,男,54岁,陕西礼泉人,以“头痛、头脑不清晰3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于2013年3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诉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痛,呈隐痛,伴有头脑不清晰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复视、黑矇,无肢体抽搐、晕厥等症。其间曾多次行中西医治疗,效果时好时坏,1个月前上症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特来我科门诊。自发病以来,纳食差、夜休可,大便稀溏,每日1~2次,小便正常。既往有“高血压”3年余,最高血压达“170/110 mmHg”,现口服“吲达帕胺片,每次1粒,每日1次”,控制不理想;有“高脂血症”“结肠炎”病史,均未系统诊治。查体:血压140/105 mmHg,神清,精神差,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唇舌紫暗,苔黄厚腻,舌下脉络青紫瘀丝(++),脉沉细弦。

西医诊断:①高血压3级(极高危);②高黏血症。

中医辨证:肝热痰瘀证。

治法:清肝祛瘀,涤痰通络。

方药:清脑通络汤加减〔决明子15 g,丹参15 g,赤芍12 g,山楂15 g,水蛭6 g,胆南星10 g,鬼箭羽15 g,姜半夏12 g,葛根15 g,乌梢蛇15 g,神曲30 g,钩藤15 g(后下)〕。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3年3月19日):病史同前,患者自诉头痛、头木症状较前减轻,余未见明显不适。查体:血压135/100 mmHg,脉舌同前。予上方加白芷8 g,石菖蒲10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3年4月9日):病史同前,自诉头木基本消失,晨起后有轻度头痛,纳食、夜休可,小便正常,大便不成形,便时费力,每日1~2次。查体:血压140/90 mmHg,唇舌紫暗,苔薄黄腻,舌下脉络青紫瘀丝(++),脉沉涩。予清脑通络汤加王不留行18 g,血竭5 g(冲服),鬼箭羽15 g,神曲20 g,天麻15 g,蝉蜕8 g,石菖蒲10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多次来诊,均用原方随症加减化裁,治疗3个月余,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未再服用降压药。患者血压控制较为理想,基本波动在(130~145)/(90~95)mmHg。

按:高血压当属于中医学“头痛”的范畴,辨证当属肝热痰瘀交滞,方用自拟经验方清脑通络汤加减,取其清肝泄热、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之功。决明子清肝泄热,丹参、赤芍、山楂、血竭活血化瘀,半夏、胆南星有降气化痰之功,水蛭、乌梢蛇、天麻、钩藤功在祛风通络,白芷、石菖蒲开窍止痛,全方有清热、通腑、祛痰、化瘀、通络之效验。服用之后,患者持续症状缓解,随访至今,血压控制较为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