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论治
李老师: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说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某些疾病出现胸闷、气短、喘不得卧等症状,如慢性阻塞性肺炎、慢性胃炎等,亦可纳入中医胸痹的范畴。因此,上述病例诊断当为胸痹。本例患者胸痹日久,气虚则无以行血,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见胸闷隐痛,反复发作;心脉失养故见心悸;气虚故见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边有齿痕,舌下密布瘀点、瘀丝,苔白腻,脉沉缓滑均为气虚血瘀痰阻之征。治法:益气活血,涤痰通络。在治疗本证过程中,注重痰瘀同治,痰化瘀去则血脉通畅,补气之品方能发挥功效,否则血脉不通,愈补愈滞,迁延而成重证。处方如下:黄茋15 g,灵芝12 g,鹿角霜10 g(冲服),淫羊藿12 g,丹参15 g,川芎15 g,水蛭5 g,薤白12 g,白芷8 g,青皮15 g,焦山楂12 g。方中用黄茋、灵芝、鹿角霜益气温阳,丹参、川芎、水蛭活血化瘀,薤白、青皮、焦山楂化痰理气,标本同治,诸症得安。经治1个月后胸痛、胸闷症状基本消失,后继以上方随证加减治疗。3个月后三次复查心电图示心率保持在65次/分左右;心脏B超示左房不大,二尖瓣轻度反流。
学生甲:祖国医学认为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个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也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为主,或以虚为主。关于胸痹的证候分类不一,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分为七型:心血瘀阻、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滞心胸、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一书则将冠心病心绞痛按中医辨证分为八型: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阴寒凝滞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李老师对于胸痹的治疗,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李老师:“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而“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后世医家丰富了本病的治法,在诸痛门中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治死血心痛。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活血行气治疗心腹诸痛,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目前临床常见的治法有以下六种。①益气活血法:基于众多医家对冠心病气虚血瘀基本病机的认识,此法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主要方向。药物多选用黄茋、党参、丹参、当归、三七等。②活血化瘀法:是以活血行血、破瘀化瘀的中药组成的单方或复方,治疗以血瘀为主的胸痹心痛。③化痰除浊法:多选用化痰理气药物,如瓜蒌、茯苓、白术、法半夏、陈皮等。④疏肝解郁法:多用疏肝理气养心药,如柴胡、香附、川芎、栀子、党参、五味子、麦冬等。⑤益气养阴法:本法是以健脾益气、生血养阴药物组成单方或复方,用于治疗气阴两虚为主的胸痹心痛。⑥宣痹通阳法:多用活血益气通阳药物,如全瓜蒌、薤白、桂枝、丹参、赤芍、川芎、三七粉等。但我认为临床还存在一种痰瘀交结证,其发病机制是气虚血瘀痰阻,它是各证型胸痹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机阶段。治疗本型胸痹可以采用舒心通络汤为基本方,该方汲取了传统治疗胸痹证的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忽略活血化瘀之弊训,并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诸药以补缺,共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目的,故能每获良效。方中生黄茋用量可达30~90 g,三七粉一般3 g分两次冲服。同时注意寒凝、阴虚、阳虚等因素的作用,适当加入疏肝理气药能提高疗效。且在治疗其他各种类型胸痹时,据实际情况加用益气通阳、涤痰活血兼治法,三管或四管齐下,方可取效。我曾经用该方治疗多例冠心病(伴有高脂血症、颈动脉内膜软斑形成等),效不更方坚持治疗3个月左右,后经冠脉造影、颈动脉B超、血脂生化检查等证实,疗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