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医医源性疾病的文献论述

二、有关中医医源性疾病的文献论述

关于中医医源性疾病的论述,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内容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粗者即指粗工,不高明的医生,病家必败坏于其手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难经·第十二难》亦云:“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不愧为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为后世历代医家所推崇。然而,其对论述六经病变的326个重要条文(据全国高校《伤寒论选读》3版教材载)中,竟有67个条文是专为或涉及有关“中医医源性疾病”的论述。尤其是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112个条文中,就有38条,占34%。如34条谓:“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75条专论医家治伤寒重发汗,损心阳,出现心悸耳聋的证候。又如134条谓:“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138条亦谓:“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则为结胸”。更有甚者,如294条所云,少阴病(误治)强发其汗,而导致“下厥上竭”的危证。

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说:“(温疫之证)……或有妄用峻剂,攻补失序而死者;或遇医家见解不到,心疑胆怯,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吴氏并在《温疫论》中专列“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一章,以教后人明辨鉴之。

清代温病大师之一的吴鞠通,对于医家治温不当而变生他证深感痛切。他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就谆谆告诫人们:“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更在《中焦篇·第63条》谓治湿热之证:“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

近代,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医诊治方法日益丰富多彩,辨证理论日益深化,进而促使中医诊治疾病的辨证论治水平不断提高,日臻完善。与此相适应,中医的医源性疾病也随之有所减少。但我们决不可以据此掉以轻心。据李军教授所闻所见,目前,临床上由于诊治不当而造成的医源性疾病仍时有发生,有的还对人民造成严重危害。故对这个问题,今天仍有提出讨论的必要,以期引起广大中医工作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