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必求于本

第二节 治病必求于本

李老师:我们常常说“治病必求于本”。此语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应如何理解此语为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因而“本”是阴阳。但我又查了一下1978年版《中医学基础》说:“治病求本,就是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看来“本”就是指“病因”。

学生乙:我查北京中医医院等合编的《实用中医学》说,“治病求本,就是首先研究和找出疾病的本质,给予针对性治疗”。认为“本”是本质。

李老师:你们查的都没错,另外还有说法认为“本”是一个综合概念,议有病因之本、病机之本、病位之本、辨证之本;最近还有人提出“本”应是体质。我们认为,上述认识,虽各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本”的看法,但对“本”的确切概念似乎尚未阐明。若能将这些不同看法统一起来,澄清“本”的确切概念,无疑对提高中医教学质量、指导临床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甲:李老师请您谈谈“本”之概念究竟是什么。

李老师:我认为“本”应理解为病机比较妥当。这是因为:中医学的发病学认为,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也就是根据正邪相争所致的病理生理状态(即中医病机之谓)作以客观的具体处理过程,论治之根本目的就在于扭转病机使之向愈发展。故治病求本,应本于病机。你们上述各种对“本”的认识,亦是从不同角度对病机的描述。

学生乙: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何谓病机吗?

李老师:《简明中医辞典》说,“病机指病因、病位、证候、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及其机制”。《类经·疾病类》云:“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可见治病求于病机,正是治本之所在。由于邪正斗争决定着病机的形成发展与转归,故求“本”于病机,首要探究邪正斗争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祛邪扶正的具体措施(主以祛邪或主以扶正或二者兼备)。当然,若邪气在病程中的某一阶段对于病机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祛除邪气,有可能终止病机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讲,“本”于病因,可以说是抓住了病本,故有“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说。但是,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不仅仅是简单地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而更重要的是还要结合具体患者的病性、病势、病位、体质等情况,权衡邪正力量的对比,对其进行综合概括,求出某一阶段的病机症结所在——证候,方可遣方用药施治。例如,风邪外袭太阳之表患太阳病,病因为风,但在治疗上却不独用一派祛风药,而是结合太阳经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患者平素体质虚弱特点,四诊合参,谨守病机,辨出“风伤卫表致营卫不和”之证,给予桂枝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又例如,外感温病,病因为温热毒邪,治疗时亦不是在全病程中始终单用清热解毒药,而是针对其具体病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无可置疑,这些都是针对病本而治的。只有紧扣病机,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所在。由此亦可看出,所论“病因之本”“病位之本”“体质之本”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病机的表述。病位是病机演变的部位,病因和体质都是病机形成的要素之一,若孤立地强调某一因素是疾病之“本”,则有失于全面。至于说“本”是阴阳,则更是从病机纲要阴阳失调上来高度概括疾病发展变化过程的。可以说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的病机变化的最基本形式。故“本”于阴阳,亦即“本”于病机。但“本”于病机比“本”于阴阳在概念上更加具体明确。综上所述可见,治病求本,关键在于“谨守病机”,如此,方可求出病本所在。

学生甲:听老师这么一讲,使我对“治病必求于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回想老师治疗脑病时刻抓住诸多脑病病理演变过程中离不开“痰瘀交结”这一病机特点,不忘“治病必求于本”这一原则,“谨守病机”,确立“痰瘀”论治大法,并结合“痰”“瘀”在诸多脑病不同阶段的构成比不同,提出治疗当“见痰及瘀”“见瘀及痰”“痰瘀同治”“双管齐下”,分清痰瘀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权衡治之。同时李老师治疗时还特别重视病机要素的重要性,在活血化痰治标基础上,兼顾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及脏腑辨证,给予调补气血、补益肝肾、平肝潜阳等相应治疗,提出在从“痰瘀”论治时,先病痰后病瘀,且痰结较重者,宜治痰为主,重调气治肺脾肾;先病瘀后病痰,血瘀为甚者,当治瘀为先,重在调心、肝、脾;力求达到标本兼治、药到病除。诊治疾病谨守病机,创立“脑泰通”汤作为治疗诸多脑病的基础方。此外,对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据四诊舌脉辨为“痰浊瘀毒交滞证”者,从涤痰化瘀祛浊立法,治疗效果显著,这也是谨守“治病必求于本”原则的体现。

李老师:你对“治病必求于本”理解的比较到位,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诊治诸多疑难病如能谨守病机,灵活施治,一定会有新的突破。我们知道诸多疑难病病理过程中也离不开“痰瘀”这一病机特点,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结合病因从痰瘀着手,注意兼顾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及脏腑辨证,多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