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肝热痰瘀交滞

三、肝热痰瘀交滞

胡某某,男,45岁,陕西咸阳人,以“头晕1年”为主诉,于2013年3月12日初诊。

自诉有“高血压”6余年,最高血压达“150/100mmHg”,现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次10mg,每日2次”,未系统监测血压;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晕不适,无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旋转;半年前喝酒后感四肢困乏无力,偶有心慌不适。纳食可、夜休可,二便正常。查体:血压150/90 mmHg,神清,精神差,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唇舌紫暗,苔薄黄腻,舌下瘀丝、瘀点(++),脉沉涩。

西医诊断:高血压2级(极高危)。

中医辨证:肝热痰瘀交滞证。

治法:清肝祛瘀,涤痰通络。

方药:清脑通络汤加减〔决明子18 g,丹参15 g,赤芍12 g,山楂15 g,水蛭6 g,天麻15 g,钩藤15 g(后下),郁金12 g,姜黄12 g,野菊花15 g,神曲30 g,胆南星10 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3年3月24日):病史同前,患者自诉头晕不适较前减轻,仍感四肢无力,余无其他不适。查体:血压145/95 mmHg,余同前。予上方加白芷8 g,血竭5 g(冲服),石菖蒲10 g,共12剂。剪服方法同前,并嘱患者将口服降压药减为每日1次。

三诊(2013年5月7日):病史同前,患者自诉稍感头晕不适,双下肢无力感明显减轻,余无其他不适。查体:血压135/85 mmHg,余同前。予上方去野菊花,加姜半夏12 g,共18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多次来诊,均用原方随症加减化裁,治疗3个月余,患者自觉头晕症状基本消失,偶感双下肢无力,现降压药物用量减半,患者血压控制较为理想,基本波动在(130~140)/(80~90)mmHg,嘱其低盐低脂饮食,适时锻炼。

按:高血压当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辨证当属肝热痰瘀交滞。《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云:“若水质一停,则气便阻滞。血虚则精竭水枯,痰凝不散,心失所养,火旺而溢伤血。”又云:“瘀血即久,亦能化为痰水。”李老师认为痰瘀同病同源,互为因果,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故痰瘀可同病同治。活血化瘀虽为治疗的有效方法,但临证中必须注重辨证论治,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前提。方用李军教授经验方清脑通络汤加减,服用之后,患者持续症状缓解,随访至今,血压控制较为平稳。

白某,男,43岁,陕西咸阳人,以“双手麻木不适2年”为主诉,于2013年4月9日初诊。

患者自诉于2年前饮酒后出现双手麻木不适,经休息后自行缓解,未做特殊处理。此后双手麻木症状持续存在,偶感头木不适,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复视、黑矇,无肢体抽搐、晕厥、二便失禁。为求明确诊治特来我科门诊。自发病以来,口苦、口干,偶有心慌不适(查心电图正常),纳食可,夜休差,小便正常,大便质稀,每日1~2次。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血压达“200/120mmHg”,现口服“替米沙坦,每次20mg,每日1次+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次10mg,每日1次”,控制不理想;患“强直性脊柱炎”20余年;血脂偏高3年余(具体数值不详),未系统诊治。

查体:血压160/110 mmHg,神清,精神差,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唇舌紫暗,苔灰黄厚腻,舌下脉络青紫瘀丝(+++),脉弦滑。

西医诊断:高血压3级(极高危)。

中医辨证:肝热痰瘀交滞证。

治法:清肝祛瘀,涤痰通络。

方药:清脑通络汤加减〔决明子18 g,丹参15 g,赤芍12 g,山楂15 g,水蛭6 g,胆南星10 g,姜半夏12 g,鬼箭羽15 g,钩藤15 g(后下),石菖蒲10 g,姜黄15 g,血竭5 g(冲服)〕。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3年4月23日):患者服用上方后自觉头木不适较前稍有缓解,但双手麻木感仍存在,仍有口苦、口干,偶有心慌不适,纳食可,夜休差,小便正常,大便质稀,每日1~2次。颈椎五位片示:C4~C7呈竹节样改变。查体:血压140/100 mmHg,余同前。予上方基础上加土茯苓18 g,野菊花15 g,天麻15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3年5月7日):患者自诉双手麻木、口干、口苦均较前减轻,心慌、心悸变化不明显,自服“丹参滴丸”后自觉缓解,时有耳鸣,夜休差,大便时软时稀,每日1~2次。查体:血压130/80 mmHg,余同前。予首诊处方加天麻15 g,土茯苓15 g,神曲30 g,白芷8 g,蝉蜕8 g,共18剂。煎服方法同前。

四诊(2013年6月6日):患者自诉双手麻木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口干、口苦、心慌、心悸等症均明显减轻,食纳尚可,睡眠可,二便调。查体:血压130/90 mmHg,余同前,舌脉同前。予前方基础上加野菊花12 g,共18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多次来诊,均用原方随症加减化裁,继续治疗1个月余,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降压药物用量减半,患者血压控制较为理想,基本波动在(130~140)/(80~90)mmHg。

按:高血压当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的范畴,本例患者辨证当属肝热痰瘀交滞,方用李老师经验方清脑通络汤加减,取其活血化痰、涤痰通络之功。丹参、赤芍、钩藤,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其具有扩张冠脉、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钩藤还具有降压、降血脂的作用。服用之后,患者持续症状缓解,随访至今,血压控制较为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