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经

第三十二节 痛 经

张某,女,40岁,以“月经时小腹冷痛5个月”为主诉,于2013年12月12日初诊。

现病史:5个月前出现月经来潮前小腹发凉、冷痛,腰酸困乏,头闷,纳可,夜休可,二便正常。白带有异味,色黄偶带血。体格检查:血压120/80 mmHg,神志清楚,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不肿,脐下压痛阳性。妇科检查:宫颈糜烂。舌暗苔薄白,舌下瘀丝(++),脉沉细。

中医诊断:腹痛。

中医辨证:阳虚血瘀证。

治法:温阳活血。

方药:温经汤化裁〔吴茱萸15 g,当归12 g,川芎6 g,牡丹皮12 g,赤芍15 g,人参10 g,阿胶10 g(冲服),麦冬15 g,法半夏15 g,桂枝10 g,生姜15 g,炙甘草10g〕,共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服用上方后小腹冷痛明显减轻,仍感腰酸困痛,偶感头痛、恶心,改为饭后服用后改善。乌药12 g,柴胡10 g,延胡索15 g,丹参15 g,川芎15 g,炮姜10 g,炒艾叶10 g,小茴香10 g,桃仁12 g,赤白芍各12 g,甘草6 g,香附12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症状明显改善,无恶心,小腹偶冷,时有疼痛,舌暗苔薄白,舌下瘀丝(++),脉沉细。上方加土茯苓18 g,蛇床子12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四诊:症状较前改善,偶有小腹冷痛,大便干燥,小便可。舌暗苔薄白,舌下瘀丝(++),脉沉细。上方加当归12 g,苦参12 g,再予12剂以善后。

按:小腹为胞宫所在,任脉、督脉、带脉均出胞宫。小腹冷痛与经期受寒有关,故应用温经汤,该方为调经之祖方,寒热并用,阴阳相济,温而不燥,清而不寒,补而不滞,行而不破。大凡经期或前或后、血量或多或少、血色或浓或淡,以及痛经、带下等证均可酌情施用。患者白带有异味,故加入土茯苓、蛇床子。李军教授强调此病在温通的基础上要加入活血之品,桃仁堪当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