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

一、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

中医药要现代化,病症结合的诊疗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进行病证结合已成为现代中医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

病证结合的病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现代医学中的病,如脑梗死、周围性肺癌等;二是中医学中的病,如中风、眩晕病、胃脘痛,传统中医讲病比较宽泛,如《内经》中的热病、痿病,多为一类。辨病历代均有提及,例如,宋代朱肱在《南阳活人书》中说:“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无复疑虑,而处病不差。”大体意思是说,明确了病名诊断,也就认识到疾病的证候性质和病机演变的一般规律,遣方用药的基本方向就明确了。然而,在传承中轻辨病重辨证,使得现在《中医内科学》大部分疾病以症状命名,如咳嗽,可能包含现代医学所讲的感冒、支气管炎、哮喘、肺癌等,治疗及预后具有天壤之别。现代中医界意识到此类问题,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制定的中医病名规范,始有慢性肾衰的现代病名,仍有不伦不类之嫌。

中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便于临床实践,可减少医疗隐患。如有中医医生首诊将一例慢性肾衰表现为呕吐的年轻患者诊为呕吐,中药治疗3个月,引起医疗纠纷。如首诊现代医学诊断明确,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中药参与治疗会改善预后。多年来我们门诊病历常采用“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中医辨证”的诊断模式,方法选择得当,疾病诊断及辨证清楚,值得推广。如冠心病-胸痹-痰瘀交结证,这样比较全面,西医医生、患者、家属便于理解。

疾病确诊后,辨证便成为诊疗的核心。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是中医学固有的独特内容。《素问·热论》中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首先确定是由寒邪引起的热病,然后辨别三阴、三阳经中何者受病。后世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都是遵循《内经》精神,在先辨明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的范例。

李教授主张传统“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化检查形成现代辨证论治新模式,即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李教授擅治心脑血管病,在生化指标、心电图、影像学方面非常熟悉,临床在诊断与疗效判断方面应用自如。如肝炎、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糖尿病等生化指标非常重要,脑血管病、颈腰椎病影像学是黄金指标,胃肠疾病胃肠镜是核心指标,是中医望诊的延伸,对诊断有决定性价值。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的迅速进步,使许多疾病在早期隐匿阶段即被发现,此时往往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无症状高血压、无症状糖尿病、无症状慢性肾炎,就出现了“无证可辨”的现状。李教授强调应从理化指标微观辨证,将高血脂、高血糖等归于中医“痰”的范畴,将高血黏等归于“瘀”的范畴,从痰瘀入手可解决好多疾病无症可辨之难。

典型病例

何某某,男,50岁,主诉:阵发性头晕2年加重1周。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测血压最高达165/120 mmHg。平素自服“卡托普利”“罗布麻片”可缓解。近1周来自觉面部阵发性烘热,头晕加重,特来就诊。测血压:170/125 mmHg。症见:头晕,颜面发红,唇舌紫暗,苔灰厚腻,舌下脉络迂曲,散布十多个瘀血点,脉弦滑。查血流变示:高黏血症。血脂示:总胆固醇6.8 mmol/L。

西医诊断:①高血压3级(急高危);②脂蛋白异常血症;③高黏血症。

中医诊断:眩晕。

辨证分析:患者老年男性,头晕、面部阵发性烘热、颜面发红均是肝阳上亢之象。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久则导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日久因痰致瘀,痰瘀交加;加之患者年过半百,阴气自半,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故表现为头晕、颜面发红。患者唇舌紫暗、苔灰厚腻、舌下脉络迂曲、散布十多个瘀血点,为痰浊与瘀血并重。

辨证:痰瘀阻络,肝阳上亢。

治则:化瘀涤痰,平肝潜阳。

处方:决明子18 g,野菊花18 g,天麻12 g,川牛膝18 g,姜半夏12 g,生山楂18 g,水蛭8 g,白芷8 g,豨莶草30 g,胆南星12 g,钩藤18 g,丹参18 g,赤芍15 g,皂角刺10 g,蝉蜕8 g。

予12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