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
赵某某,男,47岁,陕西咸阳人,以“反流性食管炎4年”为主诉,于2013年3月14日初诊。
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坠胀疼痛,后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以平卧位尤甚,直立后半小时稍有缓解。曾在“二一五医院”“西京医院”“陕中附院”多次诊治,服用“奥美拉唑”“雷尼替丁”“阿莫西林”“果胶铋”及中药汤剂等,均感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诊治,特来我科门诊。现症见:胃脘部胀痛,时有反酸,以晨起为甚,纳食尚可,夜休一般,易醒,大便2~3日一解,小便正常。既往有“神经性皮炎”病史20余年,曾有“脑供血不足”病史。查体:血压145/90 mmHg,神清,精神差,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唇舌紫暗,苔薄黄稍腻,舌下瘀丝(++),脉沉涩。胃镜(2010年12月17日西京消化病医院)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
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诊断:肝胃瘀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化瘀和胃。
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15 g,茯苓15 g,半夏12 g,黄连6 g,白芷8 g,蒲公英30 g,降香10 g,血竭5 g,五倍子10 g,刺猬皮10 g,延胡索15 g,炙百部10 g,蝉蜕8 g,甘草6g),共18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3年4月3日):自诉未再出现反酸,仍有晨起后胃脘部下坠不适,无胀痛、烧灼感,近1周因外出受累头晕不适,余无其他不适。纳食、夜休尚可,大便2~3日一解,质干。唇舌紫暗,苔白薄腻,舌下瘀丝(++),脉沉涩,余查体同前。予上方加红景天30 g,枳壳15 g,郁李仁12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3年4月15日):患者自诉服药后胃脘部沉坠感明显减轻,间断发作,否认反酸、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余无不适。查体:血压130/85 mmHg,余查体同前。予上方去白芷、血竭、黄连,加郁金15 g,姜黄12 g,桃仁15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再次来诊,均用原方随症加减化裁,治疗2个月余,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按:反流性食管炎当属于中医学“胃痛”的范畴,依据患者病史辨证当属肝胃瘀热症,李老师用二陈汤加减治疗,取其行气化痰,清解瘀热之功。方中以陈皮、茯苓为君取其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来达到止痛之效。患者唇舌紫暗,苔薄黄腻,乃为瘀热阻滞之象,方中以刺猬皮、延胡索、半夏、黄连为臣祛瘀清热。诸药合用气行则痛止、瘀去则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