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症

第二十节 脑动脉硬化症

刘某,男,74岁,以“头昏、头木10余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于2014年2月13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头木,时轻时重,于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患者未予重视,亦未进行系统治疗。1个月前,患者因劳累后头昏、头木较前加重,故来诊。现症:头昏、头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乏力,食纳可,眠可,大便调,小便频,夜尿4~5次。既往史:有“高脂血症”病史8年,服用“血脂康”。

体格检查:血压140/90 mmHg,神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8次/分,律齐,心音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舌暗红,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瘀点(++),脉细滑。辅助检查:甘油三酯2.25 mmol/L。

西医诊断:①脑动脉硬化症;②高脂血症。

中医诊断:眩晕。

中医辨证:瘀痰交阻脑络。

治法:活血化痰通窍。

方药:自拟方(黄茋20 g,柴胡10 g,丹参15 g,川芎15 g,姜黄12 g,葛根18 g,水蛭6 g,桔梗10 g,淫羊藿12 g,杜仲12 g,延胡索15 g,神曲30 g,姜半夏12 g,枳壳15 g,蝉蜕8 g),共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患者服用上药后未诉有特殊不适,诉头晕、头木症状有所改善,乏力较前减轻,小便次数减少。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舌脉同前。予前方杜仲增至15 g,淫羊藿增至15 g,处方6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患者诉乏力症状明显改善,小便次数较前明显减少,每晚1~2次。头晕、头木减轻。查体同前,舌质红,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瘀点(+),脉细滑。继用前方加生山楂15 g,处方6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来诊,诉乏力症状消失,小便每晚1~2次,头晕、头木症状大减。舌质红,苔薄白,舌下瘀点(+),脉细滑。复查甘油三酯:1.78 μmol/L。

按:中医学没有脑动脉硬化症相应之病名,但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多归属于“眩晕”“头痛”“中风”“痴呆”等范畴。李军教授认为痰瘀同源,谓痰瘀皆可因气的改变而生成。痰瘀乃津血之变。痰瘀互为因果,谓由痰生瘀,由瘀生痰,此为痰瘀互结的又一途径。且“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故痰与瘀在许多疾病特别是疑难重证中,又常互结相兼为患,常须痰瘀并治才能收效。因此李军教授认为本病应辨证为痰瘀互结证,以活血化痰通窍为法,治疗以其经验方加减。患者服药后症状减轻,持续应用2个月,诸症大减;随访至今,病情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