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辨解惑

三、思辨解惑

学生丙:前不久我跟李老师上门诊的时候碰到一个腰痛的患者,该患者的病情及治疗经过如下:

冯某某,男,59岁,2013年10月10日初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以晨起及夜间为著,伴头晕、乏困不适。就诊于西京医院,查肾功示:尿微量蛋白>0.04 g/L;IgG10 g/L,被诊断为IgG肾病,经治症状时轻时重。查体:血压164/90 mmHg,双肾区击叩击痛(++)。唇舌紫暗,苔薄白,舌体胖大,脉沉弦。查:肾功(-),尿酸431 μmol/L;血脂,甘油三酯2.19 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7 g/L;空腹血糖7.48 mmol/L。西医诊断:IgG肾病。中医诊断:腰痛。中医辨证:瘀毒交滞肾络。治法:化瘀解毒,通络止痛。处方:桃红四物汤加水蛭8 g,鬼箭羽18 g,土茯苓15g,牡丹皮18g,三七粉3 g(冲服),丹参15 g,红景天30 g。12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腰痛锐减,但仍感腰痛、乏力、头晕,且自觉手足心烦热。中医四诊:唇舌紫暗,苔薄黄,舌下瘀丝(++),脉沉弦。处方:桃红四物汤加水蛭8 g,鬼箭羽18 g,土茯苓15 g,牡丹皮18 g,丹参15 g,红景天30 g,血竭5 g(冲服),淫羊藿12 g。12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患者自诉腰部困痛仍存在,但较前减轻,手足心烦热较前明显减轻。中医四诊:唇舌暗,苔薄黄,舌下瘀丝(++),脉沉弦。查:血日2微球蛋白0.003 g/L、尿日2微球蛋白0.44452 mg/L、白蛋白0.02899 g/L、IgG0.02385 g/L、α1微球蛋白0.011 g/L。处方:桃红四物汤加水蛭8 g,鬼箭羽18 g,土茯苓15 g,牡丹皮18 g,丹参15 g,红景天30 g,血竭5 g冲服,淫羊藿12 g,乌梢蛇15 g,露蜂房12 g。12剂,每日1剂,水煎服。四诊:患者自诉腰部困痛仍存在,但较前减轻,仍觉乏力不适,手足心烦热基本消失。中医四诊:唇舌紫暗,苔黄厚腻,舌下瘀丝(++),脉沉弦。查:血日2微球蛋白0.00284 g/L、尿日2微球蛋白0.51527 mg/L、白蛋白0.01402 g/L、IgG0.02073 g/L、α1微球蛋白0.00567 g/L。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土茯苓24 g,血竭6 g(冲服),水蛭9 g,淫羊藿15 g,续断12 g,红景天30 g,牡丹皮15 g,丹参15 g,神曲20 g。12剂,每日1剂,水煎服。五诊:患者自诉腰部困痛、乏力不适仍存在,但较前明显减轻,现自觉口目干涩不适。中医四诊:唇舌紫暗,苔薄白,舌下瘀丝(++),脉沉弦。查:血日2微球蛋白0.00283 g/L、尿日2微球蛋白0.10555 mg/L、白蛋白0.00799 g/L、IgG0.00469 g/L、α1微球蛋白0.0012 g/L。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土茯苓24 g,血竭6 g(冲服),水蛭9 g,淫羊藿15 g,续断12 g,红景天30 g,牡丹皮15 g,丹参15 g,神曲20 g。12剂,每日1剂,水煎服。

学生丁:我实习几个月来第一次遇到IgG肾病,请李老师给我们讲讲这种患者的一些情况。

李老师:根据其免疫病理分类,IgG肾病当属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非IgA肾病类型之一。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是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病理改变为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聚积和扩张,而系膜基质的过度聚积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衰竭。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活检病例的24.7%~30.3%。大多数患者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对于该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仍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为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及毒性和不良反应,而中医药对于MsPGN的治疗则具有一定的疗效且毒性和不良反应较轻。

学生甲:我学中医这么多年,一直不知道这种病在中医方面当属哪种病,请李老师给我们讲讲。

李老师:IgG肾病在中医学中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理化检查特点及病程的发展与转归,可归属于中医的“尿血”“腰痛”“虚劳”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国内学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肾,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标实多与外感、湿热、瘀血、痰浊密切相关,常有因虚致实,因实致虚之变。

学生乙:李老师多年来对中医疑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您对本病是如何辨证施治的?

李老师:我们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病理过程中离不开“瘀、毒、痰浊”为患,在不同的病理阶段中三者的构成比常不相同,且虚实夹杂,辨证常为瘀、毒、痰浊交滞肾络,治以化瘀解毒、化痰通络为法。痰、瘀、毒同治,三管齐下。该病例治疗前后按三种邪气的构成比来说,瘀邪最多,毒邪次之,痰浊较少,又兼气虚存在。故处方用药中,活血药种类最多,解毒药次之,化湿浊药较少,同时加一定量的益气扶正药。综观治疗前后的用药,以桃红四物汤加丹参、红景天、水蛭、牡丹皮、鬼箭羽养血活血;三七粉、血竭兼有止血作用,使血活而不过,可防止血尿的形成;红景天与熟地、淫羊藿、续断相配益肾活血,达到扶正祛邪之功效;用乌梢蛇、露蜂房解毒活血通络;加入土茯苓、神曲健脾解毒化湿浊。尤其是加用土茯苓排解瘀邪浊毒效果颇佳。整个用药过程对“瘀、毒、痰浊”三管齐下,同时不忘益气扶正之品的加入,所谓“治病必求于本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鬼箭羽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红景天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睡眠、抗疲劳、耐缺氧、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降血糖等作用;土茯苓有明显的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三七通过其散瘀活血作用来延缓或阻止肾纤维化进程,通过抗氧化和钙通道阻滞作用,改善肾小球微循环,从而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阻力,减轻蛋白尿;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毛细血管壁的损伤,从而减轻血尿;水蛭在抗Thy-1的MsPGN模型中证实能有效抑制GMC(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降低GMC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及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而且抑制ECM(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学生丙:我们在实际中还遇到过不少外伤引起的腰痛,这类腰痛导师常结合理疗、按摩、中药外敷等方法,利用热的药渣或我院协定处方热敷散,能提高疗效。治疗时常在辨证基础上加用仙茅、淫羊藿,效果很好。我这儿记录了导师治疗的一例外伤病例:胡宝琴,女,63岁,2012年12月14日就诊。主诉:腰背痛19天。患者19天前在台湾宾馆内不慎滑倒,腰背部着地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在台湾当地“荣民总医院”拍片后无骨折,诊断为软组织损伤给予“三七伤药片”“跌打丸”口服,并给予“云南白药气雾剂”外用,疼痛稍有减轻,10余天后,自觉腰背疼痛转至两胁部,但患者仍不能平卧,不能用力,不能转侧偏身,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近日来夜休差,纳食正常,二便正常,既往体健。查体:血压150/80 mmHg,全身皮肤无青紫,无擦伤,胸部无挤压痛,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5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腰背压痛(-),无挤压痛。舌脉:苔薄黄,舌下脉络青紫(++),脉沉涩。诊断:腰痛(痰瘀交滞络脉)。处方: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延胡索15 g,丹参10 g,天麻15 g,黄连6 g,白芷8 g,石菖蒲10 g,水蛭6 g,薤白10 g,共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患者老年女性,外伤后腰背痛,后转移到两胁,转侧不能,结合舌脉表现,为瘀血兼有痰浊,痰瘀交滞于经络,方用祛痰代表方二陈汤合活血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再配合黄连、白芷、石菖蒲、天麻、薤白祛湿化痰,配合延胡索舒畅两胁气机兼活血止痛,丹参活血,水蛭破血逐瘀。因此,全方使痰瘀交滞之邪得化。

李老师:该案例记录详细、准确,分析体会深刻,对于急性腰扭伤,除制动外,中药有很好的作用,以复元活血汤用之也多有效。

学生乙:我这儿也有李老师治好的一例腰痛合并水肿的患者,该患者姓张,男,60岁,2013年4月11日就诊,以双下肢水肿2年余,伴腰背痛半年余之主诉就诊,自述两年前患者劳累后出现双下肢水肿,乏力,纳差,在当地诊所进行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服药后症状有所减轻,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于晨起时、休息时减轻,下午及活动后加重。半年前出现腰背痛,症状逐渐加重,为求中医诊疗来门诊。现症:双下肢水肿,伴腰背痛、乏力、纳差,夜休尚可,二便调。既往有“糖尿病”病史8年,服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理想。查体:神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可,杂音不著。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双上肢未见异常,唇舌紫暗,舌下脉络迂曲(++),脉沉滑。辅助检查:空腹血糖9.34 mmol/L。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中医诊断:水肿;腰痛。中医辨证:肾虚血瘀。治法:补肾、活血、利水。处方:豨莶草30 g,丹参15 g,川牛膝15 g,琥珀6 g(冲服),淫羊藿15 g,川芎12 g,水蛭6 g,泽兰12 g,三七粉3 g(冲服),蝉蜕8 g,白芷8 g,茯苓15 g,山萸肉15 g,7剂。复诊:患者服用上方后无明显不适,自觉双下肢水肿较前减轻,仍腰背痛,乏力及饮食状况改善不著。查体除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外,余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唇舌紫暗,舌下脉络迂曲(++),脉沉滑。予前方基础上川牛膝增至18 g,加用仙茅15 g,处方6剂,并嘱患者避风寒,注意休息,勿过劳。三诊:患者诉双下肢水肿较前明显减轻,腰背痛较前减轻,仍乏力,食纳欠佳,余无明显不适。查体:神清,精神差,心、肺复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轻度凹陷水肿,唇舌暗,舌下脉络迂曲(+),脉沉滑。予上方基础上加焦三仙各15 g,以助脾胃运化,处方6剂。后患者多次来诊,继用原方加减化裁3个月,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双下肢水肿得到明显改善。复查空腹血糖:7.1 mmol/L。《金匮要略》曰:“血不利则为水”。糖尿病肾病阶段,亦会出现微循环障碍的病变,故李老师以补肾、活血、利水立法,以丹参、川牛膝、琥珀、淫羊藿、山萸肉、水蛭、泽兰、三七粉为主,纳差加焦三仙,肾虚重用淫羊藿、仙茅。长期运用上方加减,患者诸症减轻,血糖平稳。

李老师:水肿多责之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实则五脏病变皆可导致水肿。此例既往有“糖尿病”病史8年,此次腰痛、双下肢水肿,据其脉症病变责之于肾。此案辨析为“肾虚血瘀证”,似与传统所谓“肾无实证”之说相悖,其实辨证求因,谨察病机,肾虚血瘀、虚实夹杂之证临床的确存在,不可囿于旧说。临证之时,要根据脉症,发挥创新思维,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拓展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内涵和外延,对传承发扬中医药诊疗优势实属必要。

学生丁:对腰痛的治疗除了前面的治疗方法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李老师:我们在实际诊疗腰痛的过程中还采取了如下简便方法,效果满意。独活12 g,豨莶草30 g,水煎服,适用于风湿腰痛。金毛狗脊18 g,延胡索6 g,地龙12 g,桃仁9 g,水煎服,适用于闪挫腰痛。杜仲15 g,枸杞子12 g,泡酒,或水煎服,适用于肾虚腰痛。当归15 g,桃仁9 g,制乳香、没药各6 g,水煎服,适用于血瘀腰痛。炒白术12 g,炒杜仲12 g,焙干,研成细末,以黄酒共调内服,适用于外伤腰痛,如腰肌纤维炎、脊柱韧带劳损及腰部扭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