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
王某,女,32岁,陕西西安人,以“皮下出血3个月余”为主诉,于2013年3月5日初诊。
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下有出血点、口周血疮,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血小板低下,最低至“80×109/L”,遂经住院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好转。现无特殊不适,无自发性出血点,经碰撞后仍有瘀青,现口服“泼尼松2粒,每日1次;达那唑1粒,每日1次;环孢素1粒,每日1次”。纳食可、夜休差、入睡难,二便正常。月经3个月未至。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既往于2002年皮下出血发作一次,经激素治疗后未再出现上症。查体:血压110/80mmHg,神清,精神差,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满月脸状,唇舌紫暗,舌体胖大,齿痕征(+),苔白厚腻,舌下脉络青紫瘀丝(++),脉沉涩。
辅助检查:PLT(血小板)80×109/L,血小板抗体(+)。
西医诊断:血小板减少症。
中医诊断:血证(肾亏脾虚,热毒滞络证)。
治法:补益脾肾,清热解毒通络。
方药:茜根散加减〔鸡血藤20 g,灵芝10 g,紫草30 g,茜草30 g,水牛角30 g(先煎),土茯苓15 g,露蜂房12 g,槐米15 g,生蒲黄12 g(包煎)生地12 g,女贞子12 g,旱莲草15 g,葛根12 g〕,共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3年3月21日):病史同前,自诉近期耳鸣不适,无头晕、头痛,无心慌、胸闷等症,余无其他不适。查体:血压112/78 mmHg,唇暗,苔薄白,舌下瘀点(+),瘀丝(+),脉沉细稍涩。血常规示:WBC(白细胞)6.8×109/L,PLT45×109/L。予上方去灵芝,加牡丹皮15 g,血竭5 g(冲服),蝉蜕8 g,野菊花15 g,水蛭6g,共6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3年4月9日):病史同前,复查PLT57×109/L。余检查(-)。脉舌同前。予上方加白芍15 g,共6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多次来诊,均用上方随症加减化裁,治疗3个月余,患者未再觉耳鸣不适,多次复查血小板计数,波动在“(75~110)×109/L”,现服用泼尼松1粒,停用环孢素,余用药同前。
按:血小板减少症属中医学中“血证”范畴。唐容川的“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为通治血证之大纲。李老师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临床与理论相结合,化裁配伍,药到病除。方中槐米、茜草凉血止血,化瘀消斑;配伍蒲黄活血化瘀,旱莲草、女贞子以滋补肝肾,全方精巧运用了四法而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