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扁平苔藓
褚某某,女,52岁,陕西咸阳人,以“腹部及下肢红色斑疹6个月”为主诉,于2013年1月8日初诊。
患者自诉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及双下肢红色斑疹,大小不一,边界清楚,压之不褪色,呈线状分布,时时瘙痒难忍,搔抓后增多,沿下肢后外侧向腰臀部延伸,部分脱屑;开始患者未予重视,后于西安交大西北医院皮肤科行病理检查提示:扁平苔藓。后经诊治,症状无明显改善,上症持续存在并影响日常生活。自发病以来,时有咽干不适,纳食可,夜休差,二便正常。既往体质尚可。查体:血压130/70 mmHg,神清,精神差,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唇舌紫暗,苔灰薄白,舌下瘀丝(++),脉沉涩。病理检查:扁平苔藓(西北医院2012年12月26日)。
中医诊断:皮疹(浊毒瘀滞证)。
西医诊断:线状扁平苔藓。
治法:活血养血,解毒利湿。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2 g,红花10 g,赤芍15 g,当归15 g,川芎12 g,生地12 g,土茯苓18 g,乌梢蛇15 g,僵蚕15 g,鬼箭羽15 g,露蜂房15 g,石菖蒲10 g,血竭5 g(冲服)〕,共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3年1月24日):患者服用上方后无特殊不适,自诉双下肢病变处颜色较前变浅,余部位斑疹仍色红,臀部斑片状皮疹高出皮肤,无明显痒痛不适,余未诉其他不适症状。纳食可、夜休差,二便正常,舌脉同前。查体:血压125/75 mmHg,余查体同前。予上方基础上加蜈蚣2条,细辛4 g(后下),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3年2月18日):患者病史同前,左下肢线状苔藓皮损已转至浅淡暗紫色斑疹,无突出丘疹。余无其他不适,纳食尚可,夜休欠佳,二便基本正常。查体同前未见明显异常,舌暗,苔薄白,舌下散在瘀丝(++),脉沉涩。予首诊处方加红景天24 g,共15剂。煎服方法同前。
四诊(2013年3月28日):患者自诉未出现新的斑疹,下肢原病灶处仅遗留有褐色色素沉着,无突起皮肤,无痛痒不适症状,食纳尚可,睡眠一般,二便调。查体同前,唇舌紫暗,苔薄白,舌下瘀丝(+),脉沉稍涩。予首诊处方加大红景天的量为30 g,并加用丹参15 g,牡丹皮20 g,共18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多次就诊,均用原方随症加减化裁,随症加用沙苑子、槐米、紫草、刺蒺藜等,治疗3个月余,患者复查皮损处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考虑扁平苔藓。后继服中药,皮损颜色逐渐变浅,病灶面积减小;至2013年6月25日再次复查病理提示“腰部小块皮肤慢性炎症伴少量黑色素沉积”,未报扁平苔藓。将土茯苓用量加至30 g,后患者腹部、腰部及下肢斑疹皮损明显好转。
按:线状扁平苔藓是原因未明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多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应用激素予以治疗,临床病例较少见。须与“疣状痣”“线状苔藓”区别。李军教授结合患者症状、舌脉,辨证属于浊毒瘀滞证,选方桃红四物汤以活血养血。桃仁、红花为主,力主活血化瘀;以生地、当归滋阴养血;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以助活血之功,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并加用鬼箭羽、血竭、石菖蒲加大活血祛瘀力度。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桃红四物汤具有扩张血管、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加用土茯苓,在后期更是加大用量,取其解毒除湿之效;加用乌梢蛇、僵蚕、露蜂房、蜈蚣等以祛风止痒,散结通络解毒。服药后患者症状悉减,复诊均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