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 疮
屈某,女,30岁,陕西咸阳人,以“颜面丘疹1年余”为主诉,于2013年1月24日初诊。
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颜面部出现红色、点状小包,偶有瘙痒不适,曾经中西医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佳,现为进一步诊治,特来我科。纳食可,平素喜食辛辣之品,夜休可,二便正常,月经正常。既往2011年曾患有“玫瑰丘疹”病史,现未留有任何斑痕。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查体:血压135/85 mmHg,神清,精神尚可,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唇舌暗,苔薄黄,舌下脉络瘀丝(++),脉沉弦。
西医诊断:痤疮。
中医诊断:粉刺(肺胃瘀热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鱼腥草30 g,丹参15 g,杏仁12 g,玫瑰花10 g,郁金12 g,姜黄12 g,葛根15 g,白芷8 g,石菖蒲10 g,栀子12 g,生甘草6 g,共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3年2月21日):病史同前,患者自诉服药后有自觉颜面部丘疹颜色较前淡化,平素晨起轻微活动后即汗出增多,偶有四肢麻木,夜间休息有磨牙现象,余无特殊不适。纳食可,二便正常。上月月经提前2日。查体:血压120/80 mmHg,余查体同前。予上方去玫瑰花,加生石膏30 g(先煎),天麻12 g,炙百部10 g,共12剂。
三诊(2013年3月7日):病史同前,自诉颜面丘疹较前明显减轻,现可见散在斑点,四肢麻木基本消失。纳食可,大便稀溏,日2次。查体:血压110/80 mmHg,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沉稍弦,余查体同前。予首诊处方加生石膏30 g(先煎),姜黄15 g,炙百部10 g,共12剂。
后患者再次来诊,颜面部斑点基本消失,仅可见数个斑印,随访未再发作。
按: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中医学认为,面部为肺、胃二经所主,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而肺与大肠相表里,致湿热上攻于面部,发为痤疮。辨证当属肺胃瘀热证。李军教授辨证论治,认为除肺胃郁热外,尚有血滞为瘀,郁而化热,循经上达于面部发病。应予以清热化瘀并济。服用之后,患者持续症状缓解,随访至今,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