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交结证的治则治法:理气、化痰、祛瘀(重调气机、痰瘀同治)

四、痰瘀交结证的治则治法:理气、化痰、祛瘀(重调气机、痰瘀同治)

李军教授结合临床上多数患者平素易生气,易激惹伴有面红出汗,眠差,大便不爽,甚至大便干燥,在化痰逐瘀同时注重调理气机。气是人体内津液输布和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虚则推动无力,导致津停成痰,血滞成瘀。《济生方》云:“人之气道贵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所以,治痰必理气,气顺则痰消;治瘀要理气,气畅则瘀化。有学者认为,若治痰瘀不理气,犹如死水行舟,水不流动,舟何以能行?若治痰瘀不益气,犹如枯水行舟,水深不够,舟何以能行?所以,兼顾调理气机,气旺则推动有力,而痰瘀自消。

痰瘀既是疾病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瘀在疾病形成过程中,有共同来源,且互为因果,致病时相互为患。津血同源是对津与血生理方面的概括,而“痰瘀同源”则是对津与血病理变化的概括。张山雷云:“痰涎积于经髓则络中之血必滞”。瘀血一旦形成,影响水液的代谢而进一步导致痰饮。《诸病源候论》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因此,治瘀勿忘治痰,治痰以消瘀,痰去血自行;治痰要治血,治瘀以消痰,血活则痰自化。从病位而言,五脏皆可生痰,脑髓生于先天之精,又必赖于后天气、血、津、液的濡养和化生。因此,气、血、津、液的任何变故发展到一定阶段,皆可导致脑髓生理功能的变异而发生诸多颅脑病症。李军教授认为津血同源,津聚为痰,血滞为瘀,痰瘀同病,互为恶患。诊察脑病要“见痰及瘀”“见瘀及痰”,治疗要痰瘀同治,双管齐下,根据证情的变化遣方用药,疗效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