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
现代医学观点认为高血压不可根治,一旦确诊需终身服用降压药。多年来我们用中药治疗高血压取得满意疗效,部分高血压患者通过中药治疗后血压可降至正常水平且停药后不反弹。现将中医诊治高血压的思路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
中医没有高血压之名,但根据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的“头痛”“眩晕”范畴。本病多因情志变化、脏腑功能失调诱发,其病位在肝、根源在肾、关键在脾,以肝、脾、肾功能减退为本,痰瘀互结脉道为标。痰瘀既是高血压的致病因素也是高血压的病理产物。第一,痰浊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患者饥饱劳倦伤于脾,脾胃亏虚,运化失职,津聚成痰,痰浊内阻,循经上逆,闭阻清窍,则发为眩晕、头昏、头痛等症。第二,瘀血与高血压密切联系。患者受情志刺激,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从而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第三,痰瘀交结是高血压病机的关键。痰浊或瘀血为病,起病之初未必兼夹,然病久则痰病累血、血病及痰。
(二)诊治思路
1.诊断依据
(1)把握证候特征
凡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即可考虑从痰瘀论治。其一,有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闷气短、呕恶痰涎、肢体沉重麻木、纳呆、恶心、舌体胖苔腻、脉滑等属痰证的证候;其二,有头晕目眩、头痛如刺、胸闷气短、面色黧黑、肢体麻木、舌暗、舌下有瘀点或瘀斑或舌下脉络迂曲、脉沉涩或细涩等属于瘀证的证候。
(2)重视唇、舌、脉表现
舌象是痰瘀的敏感体征,痰瘀证患者舌苔常见白腻、黄腻,或灰黑腻苔,舌下脉络迂曲(+-~+++),舌下散布瘀斑、瘀点或瘀丝,脉象可见弦滑、弦硬或沉细而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多诊为脾肾阳虚湿盛,但并不尽然,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若兼见舌质紫或暗、苔腻则实为痰瘀互结,必以祛邪为重切不可补益;若唇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细为气虚血瘀,治当益气活血通络;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为湿热蕴结、痰饮化热之征,治当清热化痰、活血通络;舌红苔少而花剥多为胃阴不足、气血亏虚,治当益阴活血、化痰通络。
2.治疗原则
(1)注重调理气机,痰瘀自消
临床上多数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激惹伴有面红出汗、眠差、大便不爽、甚而便干,在化痰逐瘀同时要注重调理气机。气是人体内津液输布和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虚则推动无力,导致水停成痰、血滞成瘀。《济生方》云:“人之气道贵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所以,治痰必理气,气顺则痰消;治瘀要理气,气畅则瘀化。有学者认为,若治痰瘀不理气,犹如死水行舟,水不流动,舟何以能行?若治痰瘀不益气,犹如枯水行舟,水深不够,舟何以能行?所以,兼顾调理气机,气旺则推动有力,而痰瘀自消。
(2)提倡痰瘀同治,强调“见痰及瘀”及“见瘀及痰”
痰瘀广泛参与眩晕(高血压)的病理过程。李军教授在“久病多痰瘀”的理论前提下,提倡痰瘀同治,从痰瘀入手运用活血化痰法治疗,强调“见痰及瘀”及“见瘀及痰”。所谓:治瘀勿忘治痰,治痰以消瘀,痰去血自行;治痰要治血,治瘀以消痰,血活则痰自化。即使疾病之初,尚未全面表现出痰瘀并重的征象,也应考虑到其痰瘀交结的归属趋势,防患于未然。“见痰及瘀”及“见瘀及痰”,是指在治疗中应用化痰法时应酌加化瘀药物,应用化瘀法时相应酌加化痰药物,双管齐下,才是正治。
(3)师古而不泥古,详审病机,辨证施治
活血化痰法是治疗痰瘀交结证的基本大法,活血化痰治疗可以贯穿眩晕(高血压)的始终。但临床上单纯使用活血药及化痰药配合治疗,并不一定能取得较好疗效。这是因为临床上疾病病程的变化发展,痰瘀轻重的多寡,痰瘀兼夹之邪的多变,寒热虚实的消长转化,造成了临床上病证的复杂多变。导师提出应用痰瘀同治法在临床中应该注意:第一,虽然活血化痰法是痰瘀交结证治疗的基本大法,却不能机械僵化地应用它,而应将其视为一个指导原则,临证时需要灵活变通,根据病机演变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调整;第二,痰瘀致病,互为因果,但各有偏重,治疗亦应当有侧重,或以化痰为主,兼以活血;或以活血为主,兼以化痰;或化痰活血并重;第三,注意兼夹证型及病情的演变,用药配伍中应注意寒热虚实的转化,血瘀痰浊化热,当用凉血通络、清热化瘀之品;寒凝痰浊阻滞经脉,当用温经通络、温化痰饮之品;气虚者常用益气健脾化痰之品;阴血虚者当用养血通络、润燥化痰之品,只有配伍得当,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3.治法分析
痰瘀交结证的治疗需谨守活血化痰大法,但因病情轻重偏异、兼加他证不同、寒热虚实的变化、患者个人体质的差异,具体到每个治疗,多不相同。导师通过多年临床总结经验,用自拟化瘀涤痰基础方——清脑通络汤,用于治疗眩晕、头痛、中风先兆证以及现代医学之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以眩晕昏视、偏身麻木无力、舌紫暗、舌下瘀丝或瘀点、脉弦滑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主要药物组成为丹参、水蛭、姜半夏、决明子、生山楂、神曲。加减配合胆南星、石菖蒲、川芎、赤芍、天麻、钩藤、豨莶草、白芷、蝉蜕等组方以达到化瘀涤痰之目的。
上述药物组成中丹参专入血分,活血祛瘀生新,为活血祛瘀之要药;半夏辛开苦泄、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为除痰要药。胆南星协助半夏清热化痰,且能息风定惊。水蛭、川芎、赤芍协助丹参活血化瘀,其中水蛭最善搜剔络脉之瘀滞;川芎为血中气药,直上头目,最善化瘀止痛;赤芍苦寒入肝经血分,活血散瘀止痛;石菖蒲芳香走窜,善化湿浊,醒神开窍,助半夏以化痰降浊。天麻、钩藤、蝉蜕、决明子清肝平肝凉肝,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针对其肝阳上亢的标症进行治疗;山楂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血脂的作用;豨莶草用至30 g可降压;白芷可引诸药直达头面。如此则痰瘀自除,脉络通利,血压自降。
若面色红赤、急躁易怒、口气臭浊、大便干燥属肝热者加水牛角、野菊花、栀子。若兼见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属肝阳上亢者加灵磁石、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兼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失眠多梦,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加淫羊藿、仙茅、沙苑子、细辛;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加知母、黄柏。兼神疲乏力、活动后加重、脉细或弱属气虚者加黄茋、白术;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虚无力属血虚者加灵芝、当归。兼气郁者加柴胡、枳实、郁金,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痰浊明显者加胆南星、茯苓、薏苡仁。
(三)高血压痰瘀交结证治疗方法
1.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适用于痰瘀交结证眩晕。症见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呕恶痰涎、肢体沉重麻木、纳呆、恶心;舌暗,舌下有瘀点、瘀丝或舌下脉络迂曲,脉弦滑;常用清脑通络汤加减化裁。
典型病例
患者赵某,男,47岁,乾县人。因“以眩晕伴胸闷气短5年”于2010年4月20日来诊。患者5年来时感眩晕、头脑不清晰,胸闷气短、时轻时重,于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发病以来行走时双下肢疲软无力,纳差,夜休差,大便较干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5年,血压最高160/110 mmHg,服用“卡托普利、寿比山(吲达帕胺)、依那普利、血脂康”,血压及血脂控制一般。
症见:头晕目眩、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双眼干涩,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食纳差,夜休欠佳,大便较干燥。查:血压150/90 mmHg,苔白厚腻,舌下脉络迂曲瘀丝(+),脉弦细滑。甘油三酯:2.16 mmol/L。本患者舌象表现为“痰重瘀轻”舌象(见彩图1)。
西医诊断: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中医诊断:眩晕。
中医辨证:痰瘀交阻于心脑脉络。
治法:化痰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清脑通络汤(决明子30 g,姜半夏15 g,水蛭6 g,山楂15 g),川芎12 g,赤芍10 g,天麻12 g,栀子12 g,豨莶草20 g,胆南星10 g,蝉蜕8 g,葛根15 g,石菖蒲15 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温服。
疗效: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共服48剂,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血压控制良好,血脂基本正常。
按:本患者病因病机为痰瘀交阻于心脑脉络,故头晕目眩,头脑不清晰,胸闷气短,纳差,苔白厚腻,舌下脉络迂曲粗紫,有瘀丝,脉弦细滑,符合痰重瘀轻表现。故治疗以活血化痰为治疗大法,化痰为主,兼以活血,痰瘀同治。采用清脑通络汤加减治疗,证治恰当,治疗效果良好。
2.化瘀涤痰,平肝潜阳
适用于痰瘀阻络,肝阳上亢证眩晕。症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肢体麻木,或一过性偏瘫、视物黑矇,大便干或不畅,舌质紫暗,苔厚腻,舌下脉络粗曲发紫,散布瘀点、瘀丝,脉弦滑。
典型病例
患者何某,男,53岁,咸阳市居民。因“间断性头晕2年、加重1周”于2009年9月14日来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测血压最高达165/120 mmHg。近1周来自觉面部阵发性烘热,头晕加重,今晨起测血压170/125 mmHg,故来就诊。
症见:头晕,伴有后枕部头痛,固定不移,唇舌紫暗,舌红苔薄白,舌下脉络紫粗迂曲,散布多个瘀血点,脉弦滑。查血流变示:高黏血症。血脂示:总胆固醇5.8 mmol/L。本患者舌象表现为“痰轻瘀重”舌象(见彩图2)。
西医诊断:①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②高脂血症。
中医诊断:眩晕。
中医辨证:痰瘀阻络,肝阳上亢。
治则:化瘀涤痰,平肝潜阳。
处方:清脑通络汤(决明子18 g,姜半夏12 g,山楂18 g,水蛭8 g,丹参18 g),灵磁石30 g(先煎),野菊花18 g,天麻12 g,川牛膝18 g,白芷8 g,豨莶草30 g,胆南星12 g,钩藤18 g(后下),赤芍15 g,蝉蜕8 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温服。
疗效:以上方略作加减,共服42剂,患者头晕消失,半年后随访血压保持在130/85 mmHg左右。
按:据患者证舌脉、舌、脉表现,为痰浊瘀血共同致病,且瘀重于痰,故痰瘀同治时以祛瘀为主,兼以化痰,以水蛭、丹参、赤芍、川牛膝化瘀,姜半夏、山楂、胆南星涤痰,兼以灵磁石、决明子、野菊花、天麻、钩藤平肝潜阳,如此瘀血祛,痰浊消,脉络通利,肝阳得潜,则诸症自除。
3.清热平肝,活血化痰
适用于痰瘀交阻脑络兼肝热证。症见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眼睛干涩,记忆力下降,头痛如矇似箍,胸胁胀满,肢体麻木,或一过性偏瘫、视物黑矇,语言謇涩,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舌质紫暗苔厚腻,舌下脉络粗曲发紫,散布瘀点、瘀丝,脉弦滑或弦硬。治疗用清脑通络汤加减化裁。
典型病例
患者吕某,女,58岁,咸阳南安村人。因“头晕3个月余”于2010年3月30日来诊。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于转颈时加重,伴发眼睑肿胀,心慌胸闷,心悸,纳食一般,大便干燥,夜休一般。既往无不适;2个月前于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高血压、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经治疗后胸闷、心悸消失,仍头晕不止,自觉肢体麻木,故来诊。
症见:形体肥胖,头晕目眩,性情急躁易怒,四肢麻木,活动尚灵活,大便秘结;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舌下脉络紫粗迂曲,舌下瘀丝、瘀点(+++),苔黄腻厚,脉沉弦滑。血压150/90 mmHg。本患者舌象表现为“痰瘀并重”舌象(见彩图3)。
西医诊断:①高血压1级(中危组);②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断:眩晕。
中医辨证:肝热痰阻血瘀。
治则:清热平肝,活血化痰。
处方:清脑通络汤(决明子18 g,丹参15 g,姜半夏12 g,山楂18 g,水蛭6 g),赤芍15 g,甘松15 g,郁金12 g,石菖蒲15 g,豨莶草30 g,姜黄12 g,蝉蜕8 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温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共服36剂,患者头晕、四肢麻木基本消失。经随访近1年来血压保持在130/80 mmHg左右。
按:本例患者形体肥胖,加之平素嗜食油腻之品,久则导致湿热痰浊内生,痰浊阻络,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气血壅滞、酿成瘀血,故而眩晕、心悸、四肢麻木。痰浊瘀血内蕴日久化热,则舌苔黄腻厚。根据患者舌苔黄腻厚,舌下瘀血点,可知患者痰瘀内热兼有,而以肝热血瘀为重,故治疗重用清肝热决明子、郁金,活血之丹参、赤芍,化痰之姜半夏、石菖蒲,甘松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山楂清热化痰兼以活血,豨莶草可降低血压。如此则使热清,痰消,瘀血祛,脉管通利而获良效。
4.益气温阳,化痰活血法
适用于气虚血瘀兼挟痰浊交阻脑络证。症见头晕目眩,或头部沉闷,伴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麻木不仁、纳差、夜休差,舌淡紫苔白稍腻,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滑、重按无力。
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男,69岁,乾县人。因“头昏乏力10余年,加重1个月”于2009年12月30日来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头木,头脑不清晰,时轻时重,稍劳累即加重,休息后减轻,患者未予重视,亦未进行系统治疗。1个月前,患者因劳累后上症较前加重,故来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8年,血压最高160/100 mmHg,服用“卡托普利、血脂康”,效果一般。
症见:头昏乏力,头脑不清晰,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食纳可,眠可,大便调,小便频,每晚4~5次。查体:血压150/95 mmHg,舌暗红,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有瘀丝(++),脉细滑。甘油三酯:2.25 mmol/L。本患者舌象表现为“痰轻瘀重”舌象(见彩图4)。
西医诊断:①高血压2级(高危组);②高脂血症。
中医诊断:眩晕。
中医辨证:气虚血瘀,痰浊阻窍。
治法:益气活血,健脾化痰。
方药:黄芪20 g,党参15 g,川芎15 g,赤芍15 g,姜黄12 g,葛根18 g,水蛭6 g,桔梗10 g,淫羊藿12 g,杜仲12 g,延胡索15 g,神曲30 g,姜半夏12 g,枳壳15 g,蝉蜕8 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温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共服60剂,患者头昏乏力基本消失。经随访近1年来血压保持在130/80 mmHg左右,血脂恢复正常。
按:患者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证,同时伴有痰瘀交结的舌脉征象,系因元气亏虚、中气不足,而致气无力行血,血行缓慢而瘀滞,痰瘀同源,久则痰浊阻络;同时患者有高脂血症,提示存在“痰浊”因素。因此患者符合痰瘀交结证的诊断,治疗采用痰瘀同治原则给予益气养血通络、健脾化痰祛瘀,痰瘀同治;治疗以导师经验方加减。患者服药后症状减轻,持续应用2个月,诸症大减;随访至今,病情平稳。
5.调补肝肾,活血化痰
适用于肝肾阴虚、痰瘀滞络证。症见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面部潮红,耳鸣耳聋,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舌质暗红,苔少,舌下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滑或沉涩等痰瘀互结的征象。常用药物有桑寄生、何首乌、石决明、山楂、川牛膝、姜半夏、石菖蒲、陈皮、云苓、益母草、泽泻、夜交藤、黄柏、知母。
典型病例
患者常某,男,56岁、咸阳本地居民。因“头晕10年。加重伴耳鸣、腰膝酸软1个月”于2009年11月24日来诊。患者10年来时常头晕、间断耳鸣,间断服药(“盐酸氟桂制嗪胶囊、丹参片”),时轻时重;近1个月来头晕加重,持续耳鸣如蝉鸣,伴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肢体麻木、心烦不寐,故来诊。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10年。近1个月服用过珍菊降压片,复方降压片,氯沙坦,氨氯地平片,美托洛尔、血脂康等药物。血压一直控制不佳,持续在180/95 mmHg。
症见:神清,精神较差,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耳鸣如蝉,腰膝酸软,四肢麻木无力。查四肢活动尚灵活,舌质暗红,苔少,舌下有瘀点、瘀斑,脉弦滑。本患者舌象表现为“痰瘀并重”舌象(见彩图5)。
西医诊断:①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②高脂血症。
中医诊断:眩晕。
中医辨证:肝肾阴虚,痰瘀阻络。
治法:调补肝肾,活血化痰。
处方:桑寄生15 g,首乌20 g,牛膝12 g,益母草20 g,生山楂20 g,陈皮10 g,姜半夏9 g,云苓15 g,甘草6 g,泽泻15 g,石决明30 g,夜交藤20 g,豨莶草30 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温服。
疗效:1周后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压稳定在140/85 mmHg左右。连续服用1个月,临床症状消失,睡眠改善。
按:患者素体阴虚又久病失治,肾之阴精化源不充,精血亏虚,肝失所养,疏泄不及,脂质转输运化失常,脂浊内聚肝脏,久病入络,肝肾失调,痰瘀互结。肝肾失调为发病基础,痰瘀互结为病机关键,治宜调补肝肾、活血化痰。方中桑寄生,性平,味甘、苦,入肝、肾经,功擅补益肝肾,性缓气和,可升可降,补而不滞;首乌入肝、肾经,补肝肾,益精血,又能收敛精气,可助桑寄生补益肝肾之功;久病肝肾阴虚必致肝阳上亢,石决明平肝潜阳;益母草、生山楂活血行滞;牛膝引血下行;姜半夏、云苓、泽泻祛湿化痰;夜交藤安神助眠;豨莶草协助降压。诸药和用,标本兼治,共奏补益肝肾、活血化痰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