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观来看中医药的科学潜能

三、从发展观来看中医药的科学潜能

诚然,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各种高科技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和研究也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然而,对于生物体尤其是对高等动物的人体来说,其认知程度却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人体和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只弄明白了一小部分,也就是“白箱”的一部分。人体、健康和医学问题对西医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黑箱,中医以自己漫长的历史通过控制论黑箱方法和临床实践得出的医学理论,反而是西医研究向前发展的有价值的借鉴。至于中医中药的黑箱最终西医能否搞清楚(变成白箱),那恐怕要在若干年以后,因为西医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总想把一切东西变成白箱。

用不同的科研方法建立了有价值的医学理论体系,并有临床实践有效的强大支持,中医的科学性不容怀疑。对偏信经典科学的西医来说,恐怕有人仍难以接受,但客观现实总得接受。

科学理论和科研方法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的,利用某一时段固步的短视目光来评判中医药的非科学性,本身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西医有人利用当时人们最公认的所谓科学方法来检测人参的药效,检测结果是“人参和萝卜都属于碳水化合物”,结论是“吃人参等于吃萝卜,吃萝卜等于吃人参”。而随着近几十年来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才逐步揭示出了人参的科学真面目。原来人参含有人参皂苷、人参炔醇、人参萜醇、胆碱等近百种有机成分,尚含有铝、铁、钴、铜、铬、钼、锰、镍、磷、硼等26种无机元素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等。这与萝卜的物质组成大相径庭。其治疗作用早已涉及增强免疫功能,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医学领域中来了。如今谁还说“吃人参等于吃萝卜”,那大家肯定笑话你是“痴人说梦”。谓予不信,你敢把野山参真当萝卜来吃的话,非把你吃得热血上涌甚至“七窍出血”不可!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在中药里早已把人参确定为具有“大热大补”之性。之所以举此例,是告诫人们要用发展的科学眼光来看问题,目前的科学方法解释不了的一些中医药“谜团”,不一定将来也解释不清,若用短视的目光来举棒乱打一通,将其消灭殆尽才解恨,那你无疑将是历史的罪人!

现代西医把病理病灶作为疾病的本质,有其实证精密的长处。但是,一方面,病理病灶不是最细微的改变,排他性的“纳入标准”,使现代西医对于大量来自人体身心不适的证候“视而不见”,使其救治的范围变得很狭隘,不能确诊也就很难“早期介入”;另一方面,现代西医大多只研究一种物质的属性,或者只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于多因素、多环节复杂病理变化,对于多组分、多“靶点”的复合药物的代谢过程,尚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更没有成熟的经验,所有这些“盲点”,都是中医学优势无可取代的地方。

我们再从医学模式的转变来看中医药在未来医学模式中潜藏的巨大科学能量。

如果现在要求人们回答医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人们常会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医学的对象是发病的人群,医学的任务是对已患病的人进行治疗,因而医学是关于疾病的医学。西方医学经典的定义也认为,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并认为医学是研究人体偏离健康状态及表现出异常状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然而大量的社会实践告诉人们,针对疾病的医学思想和行为,在降低病死率的同时,却导致患病率的不断增加,医学与药物学进步的另一面又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上升、医疗费用日益上涨,造成了社会的极大负担和分配不公。世界性医疗危机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开始反思:“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它根源于近代医学模式的、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医学的目的的再审查》国际研究计划)。1996年WHO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说到底就是将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来源于疾病的预防观。治未病思想发端于我国的《黄帝内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实践以人的健康为医学目标,“宝命全形”的养生之道,是对健康的维护,“以平为期”的治疗思想,是使疾病向健康的转化。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治未病在保持人的身心健康,改善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方面非常重要”,并认为“中医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实践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