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丁某某,女,58岁,陕西咸阳人,以“胃痛1年余”为主诉,于2013年3月5日初诊。
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且不欲饮,胃痛不适,无胃胀、反酸,无呃逆、嗳气,无呕血、便血等症,于当地门诊行胃镜示“多发息肉、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经“高频电治疗”及多次中西医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胃部不适好转,仍有口干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特来我科门诊。自发病以来,纳食可,夜休差,小便正常,大便每日1次,质干。月经史:。
患者于2008年因“甲状腺肿”行“左侧甲状腺摘除术”,现口服“优甲乐,每次50 μg,每日1次”;“颈椎病”病史10余年;“颈动脉硬化”“宫颈囊肿”病史半年余。查体:血压90/60 mmHg,神清,精神差,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面色萎黄,苔薄白,舌下脉络青紫瘀丝(+),脉沉细弦。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中医辨证:肝胃瘀热证。
治法:疏肝和胃,清热祛瘀。
方药:失笑散加减〔栀子12 g,生蒲黄12 g(包煎),五灵脂10 g,刺猬皮10 g,蒲公英30 g,土茯苓15 g,葛根15 g,赤、白芍各15 g,生地12 g,郁金12 g,姜黄12 g,延胡索15 g,黄芩10 g〕,共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半分服。
二诊(2013年3月26日):患者自诉未再出现胃痛不适,偶有反酸,仍感口干不适,但较前稍有好转,纳食可,夜休差,睡眠时间约5小时,小便正常,大便不爽,每日1解。查体同前。予首诊处方加炙百部10 g,枳壳15 g,共12剂。
三诊(2013年4月23日):病史同前,患者自诉于5天前突感胃痛不适,伴胃胀,于门诊行胃镜示“平坦糜烂性胃炎,胃体可见散在点状糜烂及多个直径0.2~0.3 cm隆起”,并给以高频电烧灼,现仍觉胃痛,余同前。予首诊处方加土茯苓增至20g,皂角刺10 g,浙贝母15 g,法半夏12 g,五倍子12 g,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后患者多次来诊,均用原方随症加减化裁,治疗2个月余,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按: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的范畴,辨证当属肝胃瘀热。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蒲黄、五灵脂二者共奏祛瘀止痛、推陈出新之功,使瘀血得去,脉道通畅,则诸症自解。胃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情志伤肝,肝失疏泄,木郁土壅,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胃中气机阻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用赤芍、郁金等活血祛瘀药。李老师遣方用药不拘泥于传统,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运用土茯苓祛湿解毒、皂角刺消肿排脓杀虫之功效,作用于该类病症,收到很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