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安世高和《安般守意经》

一、后汉安世高和《安般守意经》

一般所说的禅法就是小乘禅法。中国最早禅法著作是后汉安世高翻译的。安世高原是安息国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尤精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学(论释佛教义理的书),并精于禅法,“讽持禅经,略尽其妙”(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本传),后汉桓帝建和二年(148)来到洛阳,到灵帝建宁年间(168—172)之时,共译佛经34部40卷,其中译有禅经《安般守意经》二卷、《大十二门经》一卷、《小十二门经》一卷、《道地经》一卷(或谓二卷)等,此外,在所译的属于《阿含经》的单品经和阿毗昙的典籍中也有讲述禅法的内容。

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安般守意经》,也称《大安般守意经》、《安般经》。“安般”是安那般那(ānāpāna)之略,意为呼吸的入息出息。此经讲述通过数入息出息使心意集中,进入禅观的方法和程序。此即小乘禅法中著名的数息观。三国吴康僧会曾协助会稽陈慧对此经进行注释,现存经文已经将正文和释文混杂在一起,难以分开。全经对数息观的六个基本程序: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六妙门,解释见后节)和在禅观过程中观想的四谛、三十七道品等都有介绍。此经因为是早期汉译经典,所用的语言质朴、艰涩,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可以参照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修行道地经》卷五〈数息品〉和唐玄奘所译《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六中的论述数息观的文字来读。译文中有不少带有黄老色彩的语句,例如在解释经题时说,“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安为守意,般为御意,至得无为也;……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1]不外是说,通过修持数息观可以达到断除烦恼的涅槃境界(“无为”)。安世高译的大小《十二门经》已佚,当是讲述十二门禅的。所谓十二门禅是指四禅、四无量心(四梵住)、四无色定,是小乘的四种基本禅法。

安世高译的《道地经》的作者是古印度的僧伽罗刹(众护)。《出三藏记集》卷十所载末详作者(从口气看当是东晋道安所作)的《僧伽罗刹经序》说:

僧伽罗刹者,须赖人也。佛去世后七百年生此国,出家学道,至犍陀越土,甄陀罽贰王师焉。高明绝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经、大道地经,其所集也。[2]

据此,僧伽罗刹当生活在公元2世纪,故乡须赖(或须刺)在今印度西北的卡提阿瓦半岛一带,曾游至犍陀越(或作犍陀罗),当地国王尊之为师。后汉安世高所译《道地经》、西晋竺法护所译《修行道地经》的原本是他所作。所谓《僧伽罗刹所集经》三卷是佛陀的传记。

道安(312—385)在为安世高所译《道地经》写的序中说:“道地者,应真(按:指罗汉)者之玄堂,升仙之奥室也。”说用“道地”比喻止观,可以引导修行者超凡入圣,达到解脱;称赞止观的功能说:“夫绝爱原,灭荣冀,息驰骋,莫先于止;了痴惑,达九道(灭欲界九品的修惑所达到的九种果位),见身幻,莫首于观。”[3]道安又说,此书原有27章,安世高只是选译了其中7章。此经今存,经文劝人修持止观,思悟人身由五阴组合而成,全身充满不净,认识“非常、苦、空、非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