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信的生平
关于道信的生平传记,最早的记载是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六(明本《大藏经》)中的〈道信传〉。其次是唐净觉《楞伽师资记》中的〈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传〉和唐杜朏《传法宝纪》中的〈唐双峰山东山寺释道信传〉。至于由四川成都保唐禅派的人在8世纪后期编成的《历代法宝记》和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的关于道信的记述,因为有些不足凭信的地方,仅可作为参考。现据这些资料[1],对道信的生平略作介绍。
道信(580—651),河内(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俗姓司马,7岁出家。其师戒行不纯,道信虽多次劝谏,不听,他便私下坚守斋戒五年。后来听说舒州皖公山(在今安徽省潜县之西)有“二僧”在静居修禅,便前去归依(此据《续高僧传·道信传》)。此“二僧”是谁?据《传法宝纪》,即是僧璨与其同学定禅师。道信在此从僧璨学法八九年(《续高僧传》谓十年)。现存道信为僧璨造的“塔铭砖”,上面刻写着:“大隋开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2]。隋开皇十二年是公元592年。按照前面所说,道信在其前师身边5年,然后到皖公山投僧璨,那么时间当为隋的开皇十年(590)。此塔铭砖是在他到僧璨门下的第三年刻造的。当时道信不过才13岁。后来僧璨南下到罗浮山,不许道信随同前往,对他说:“汝住,当大弘益。”道信大概在此山住留一段时间,后来离开此山游历各处,向民众传法。隋大业年间(605—617)正式得到官府允许出家,编籍于吉州(治所在今江西省的吉安市)的某一寺院。隋末战乱,道信曾到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应道俗信徒的请求,住在庐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应蕲州(治所在今湖北蕲州镇)道俗信徒的邀请,到达江北传法,见黄梅县西的双峰山的山泉秀丽,便在此处造寺作为修行和传法的中心道场。道信在此居住30多年,“诸州学道,无远不至”(《续高僧传·道信传》),其中著名者有荆州法显、常州善伏、玄爽等。山中门人最多时达500余人,其中以弘忍比较有名。蕲州刺史崔义玄闻其名曾前来就礼。永徽二年(651)八月命弟子在山侧造龛(塔下葬遗体之室),门徒知其将终,发生争夺法嗣的风波。在这个时候,有人问道信谁可继承。道信表示:“弘忍差可耳。”(《传法宝纪》)。此后向弟子说法,留下遗诫,听说龛已造成,便安然坐化。年72岁。
据《楞伽师资记》的记载,道信著有《菩萨戒法》一本,并有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传授弟子。此书在《楞伽师资记》的〈道信传〉中有所记载,其篇幅约占全书的2/5,是否是原著的全部,已不可考。
有关受法弟子弘忍的情况将在后面详述。这里仅简单地介绍从外地游方到黄梅双峰山参学的法显、善伏等人。荆州四层寺法显(577—653),俗姓丁,南郡江陵(在今湖北)人,12岁在四层寺从宝法师出家,后来曾到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的座下听法。此后又先后师事明智、成彦、习皓等人。受具足戒之后,正式皈依习皓,从他受“出要之方,降心之术”,大概是学习关于如何修禅出世之法。隋末战乱,在寺中静居苦修。唐初到蕲州双峰山道信门下学习禅法。一生除修禅法之外,并且笃信“往业”(往生之业,指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信仰)。永徽四年(653)卒,生年77岁(《续高僧传)卷二十〈法显传〉)[3]。
善伏(?—660),一名等照,俗姓蒋,常州义兴人,幼年曾入州学学习儒书,但对佛教更有兴趣,后来离家为僧,“至苏州流水寺壁法师所,听四经、三论;又往越州敏法师所,周流经教,颇涉幽求;至天台超禅师所,示以西方净土观行”,周游广、交、桂、循诸州(今之两广一带),历访名师,求法决疑。此后“上荆、襄、蕲部,见信禅师,示以入道方便”。这里所说“入道方便”,当是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所说的禅法。此后,到庐山参访东晋慧远的“净土观堂”;到润州的严禅师处,受学“无生观”;与晖、才二位法师入山专修慈悲观。可见,他学无专师,所修学的范围相当广泛,道信仅是他从学的师傅之一。他尤提倡戒杀食素,对江浙一带民间有很大影响。唐永徽二年(651)朝廷检括僧尼,一度被迫还俗,但不久又离家出走,显庆五年(660)死于衡山(《续高僧传》卷二十六〈善伏传〉)[4]。
玄爽(?—652),俗姓刘,南阳人,出家后对空有二宗都进行学习,曾到龙泉寺听璇法师说法,“又往蕲州信禅师所,伏请开道(原作‘伏开请道’),亟发幽微。后返本乡,唯存摄念,长坐不卧,系念在前”。由此可见,玄爽自从参访道信之后,专心按照道信的禅法要求坐禅。当时南阳的禅僧蔼明、棱法等人都前来与他交往(《续高僧传)卷二十〈玄爽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