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洞语录和禅法著述

三、关于曹洞语录和禅法著述

现存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的传记,如《祖堂集》卷六、卷八;《宋高僧传》卷十二、卷十三;《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卷十七;《联灯会要》卷二十、卷二二;《五灯会元》卷十三等史书所载二人的传记当中,记载他们的不少语录。此外,还有南宋惠洪的《禅林僧宝传》卷一〈本寂传〉引述的据称是云岩昙晟传授给良价,良价又传授给本寂的所谓《宝镜三昧》、《五位君臣显诀》、《三种渗漏》等。所谓《洞山语录》、《曹山语录》的专辑,都是主要依据上述资料辑录的,成书很晚。到底这些资料的可信程度如何,下面仅作简要考察。

首先,《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书成书较早,从《景德传灯录》至《五灯会元》等又基本是前后相承。应当认为,这些史书中洞山、曹山二人传记可信程度较高,是考察他们的禅法思想的基本资料。

其次,惠洪《禅林僧宝传·本寂传》中介绍的良价授与本寂的《宝镜三昧》、《五位君臣偈》、《君臣五位显诀》、《三种渗漏》等,明明讲是“先云岩所付”,惠洪甚至在〈赞〉中怀疑《宝镜三昧》应是药山惟俨的作品,可见不是良价个人的著述。即使云昙向洞山传授之事属实,充其量良价只是作了某些充实和解释;再从传记特别提示良价是在“三更”密授给本寂的记述来看,至少说明这些著述在良价门下罕有知者。

然而,成书最早,在上述所有资料中最可靠的《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中,无论是良价、本寂二人的传记以及他们弟子的传记中,虽有运用“君臣”、“主客”、“功勋”等词汇的笼统说法,但都没有从整体上提到这几种著述。因此可以说,在良价至本寂及其弟子一代的曹洞宗内,上面提到的著述即使存在,也是不流行的。南宋惠洪《禅林僧宝传》、智昭《人天眼目》以及明代和日本人所编的洞山、曹山语录中所收录的所谓《宝镜三昧》、《洞山五位颂》、《五位君臣显诀》、《曹山五位君臣图》、《三种渗漏》等,应当说是在进入宋代之后流传起来的,是与当时禅宗崇尚文字禅的风气密切相关的。到底在这些著述中哪些是从良价、本寂之前传承下来的,哪些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弟子增加的,现在是难以完全加以确定的。

第三,关于洞山、曹山的语录。现在通行的有两种:一种是明末径山沙门语风圆信、无地主人郭凝之所编集(实为郭凝之一人自编)的《五家语录》中所收的《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在明清之际刊印的《嘉兴藏》中有载录,日本刊《续藏经》第二编甲集、《大正藏》卷四七也有载录;一种是日本18世纪江户时代后期曹洞宗僧玄契集录的《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和他据明本《曹山语录》加以校刊增编的《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二卷。后者上卷是保留明本《曹山语录》,下卷是他据有关禅宗资料新增编的。在日本《续藏经》第二编甲集、《大正藏》卷四七中皆有载录。[98]

据上所述,在考察曹洞宗初创期的禅法思想时首先应当利用《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史书中的记载,其它资料可以作为辅助资料;至于后来流行的论述曹洞宗“门庭施设”的君臣五位等著述,应当作为考察后来的曹洞宗禅法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