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益的禅宗观——《宗门十规论》

(一)文益的禅宗观——《宗门十规论》

文益对禅宗的根本宗旨、禅师为人处世的风范和传法规则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当时禅宗界一些所谓禅师的表现和流行的某些禅风弊病深为不满,所写《宗门十规论》就是批评这些现象的。他在此文序言中说:

文益幼脱繁笼,长闻法要,历参知识垂三十年。而况祖派瀚漫,南方最盛,于焉达者,罕得其人。然虽理在顿明,事须渐证。门庭建化,固有多方,接物利生,其归一揆。苟或未经教论,难破识情,驱正见于邪途,归异端于大义,误斯后进,枉入轮回。文益中测颇深,力排匪逮……于无言中强显其言,向无法中强存其法。宗门指病,简辩十条。用诠诸妄之言,以救一时之弊。

从“理在顿明,事须渐证”,可见他是主张顿悟渐修的,要渐修就要修习禅法,并且要讲究传授禅法和引导弟子的方法,此皆属于“事”。于是在不同的派别中便形成种种“门庭施设”。他强调,施设虽可有许多,但作为禅宗,就应遵循一致的宗旨。他认为如果对佛经、一般教义没有什么知识,就难以认清并破除世俗情欲和见解,势必正邪不分,走入歧途,败坏风教,贻误后进。他之所以撰写此文,就是为了澄清宗门中的“诸妄之言”,以救时弊。

文益所罗列的“十规”几乎涉及了禅宗的一切重要方面。因此,从此文可以窥测文益对禅宗的整体看法。

首先,让我们看看他所列的十规是什么?从十条规诫措辞的口气来看,都是针对当时一些禅师的表现进行批评的。十规是:1.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2.党护门风,不通议论;3.举令提纲,不知血脉;4.对答不观时节,兼无宗眼;5.理事相违,不分触净;6.不经淘汰,臆断古今言句;7.记持露布(按:露布,这里指语录公案之类),临时不解妙用;8.不通教典,乱有引证;9.不关声律,不达理道,好作歌颂;10.护己之短,好争胜负。主要是批评这些人连自己的心性都未体悟,却妄为人师,在传法、引导弟子等各个方面都违背祖师相传承的正法,理事不明,知识浅薄,行为不端……希望禅宗界从中引为警诫。

其次,让我们将这“十规”加以综合,介绍他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的见解。

(1)何为禅宗的基本宗旨?认为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禅僧以参悟自己的心性为根本。他说:“心地法门者,参学之根本也。心地者何耶?如来大觉性也。由无始来,一念颠倒,认物为己,贪欲识盛,流浪生死,觉照昏蒙,无明盖覆,业轮推转,不得自由,一失人身,长劫难返。所以诸佛出世,方便门多,滞句寻言,还落常断(按:所谓‘常见’、‘断见’)。祖师哀悯,心印单传,俾不落阶级,顿超凡圣,只令自悟,永断疑根。”(规1)又说:“祖师西来,非为有法可传,以至于此。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岂有门风可尚哉!”(规2)

(2)禅宗各派门庭施设和传法仪规虽有差异,但在遵循禅宗基本宗旨(“大道”、“血脉”)上面不应有异。文益指出,自慧能、神秀之后,由于宗师见解有所不同,历代形成不同的门派,如先有南北二宗,又有慧能门下的怀让、行思;石头希迁及其石头宗出自行思门下,怀让门下出了马祖及其江西宗;从这两支下“各分派列,皆镇一方,源流滥觞,不可胜纪”。其中有名者“德山、临(按:原作‘林’字)济、沩仰、曹洞、雪峰、云门等,各有门庭施设,高下品提”。(规2)这里所提到的德山(宣鉴)、雪峰(义存)的法系后世出了云门宗、法眼宗;沩仰是沩山灵黡和仰山慧寂的沩仰宗;临济是临济义玄的临济宗。

文益最早用文字对禅门四宗(如果加上法眼宗是五宗)的禅门施设和宗师传法风格进行概括。他说:

凡为宗师,先辨邪正,邪正既辨,更要时节分明,又须语带宗眼,机锋酬答,各不相辜。然虽句里无私,亦假言中辨的。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如谷应韵,似关合符。虽差别于规仪,且无碍于融会。(规4)

是说作为宗师必须正确把握禅宗宗旨,又要适应不同场合、学人(时节),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句,通过师徒之间充满机锋而又和谐的答问,启迪弟子或参禅者领会禅门心要(宗眼)。在这方面,曹洞宗则“敲唱为用”,即重视师徒间的问答,有着眼理事关系的“五位君臣”等;临济宗则“互换为机”,认为师徒间的主宾地位以对诸法实相(空、心性)的认识为转移,教导弟子时采取因机施教的方法,有所谓“四宾主”、“四照用”等;云门宗(韶阳,文偃所居的云门寺在韶州乳源县)则“函盖、截流”,是指所谓“云门三句”[163]中的前后二句,即:“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中流”,前者意为真如佛性显现为宇宙万有,后者是说应当引导学人断除世俗情欲和观念(无念)而于内心契悟自性;沩仰宗则“方圆默契,如谷应韵,似关合符”,大概是指此宗师徒上下之间的问答谐调,配合默契,如《人天眼目》卷四所说:“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尔欲捧饭,我便与羹;尔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如果加上文益的法眼宗,正好是五家。文益认为,虽然各派的门庭施设不同,但都可以用来引导弟子、参禅者领悟禅宗源自达摩祖师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根本宗旨或“血脉”。他批评禅宗界有人忘掉禅门宗旨、血脉,或囿于自己的宗派,“护宗党祖,不原真际,竟出多岐,矛盾相攻”(规2);或在说法中“不量己力,剩窃人言”,“玷渎古人,埋没宗旨”,将学人引入岐途(规3);或自称曾参问德山、临济,便“棒喝乱施”;或摹仿沩仰,“圆相互出”……(规4)看来文益并不反对禅宗分派,也不反对各宗的门庭施设,但却强调应当遵循禅门基本宗旨。

(3)禅师应当先具备教典知识,然后契悟禅门宗旨,在传法中要善于会通理事,并结合自己体验启迪学人。文益与其他诸派祖师公开反对阅读佛经,钻研佛教义理不同,认为要成为合格禅师,这样做是必要的。“凡欲举扬宗乘,援引教法,须是先明佛意,次契祖心,然后可举而行,较量疏密。或不识义理,只当专守门风,如辄妄有引证,自取讥诮”,关键是要“会权归真,摄裔还源,于真净界中,不受一尘”,从记忆言教,到契悟“教外别传”之旨。(规8)如何传法?传法应当抓住理事关系这个中心,引导学人体悟理事圆融,体用相即的道理(详后)。(规5)他提出,参学者只有通过高师的教诲,与朋友的切磋,自己的刻苦参学和锻炼(所谓“淘汰”),才能胜任传法之任,“可行即行,理事俱备”。(规6、7)文益对利用偈颂传法,启示学人,也作了说明。(规9)此外,他对禅宗界的一些“望风承嗣,窃位住持”者,以自得“最上乘,超世间法”自居,“护己之短,毁人之长”,到处招摇撞骗,甚至违犯戒律的现象进行抨击。(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