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中观思想是达摩禅法的主要理论基础
在《四行论》中虽也有大乘佛性学说的思想,所使用的“法性”、“真性”、“自性”、“心性”、“心”等具有“佛性”的意思,但却没有直接用过“佛性”这个词。从所引用的著作来看,主要引用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宣传般若中观思想的经论,其中明确标明经名有《佛藏经》、《诸法无行经》,虽未标明经名而引用最多的是《维摩诘经》,此外有《中论》、《金刚经》等般若类经典,还有后秦僧肇的《肇论》。其次,也标出经名引用《楞伽经》,论中使用的“自心”、“自性”、“心”等,很可能主要取自此经。另外,没有标出经名,仅从大意上引述过《大涅槃经》内容[25]。可以说,达摩禅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般若中观思想。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般若类经典和中观学派的论书不仅认为凡是从因缘所生的一切是空的,而且认为世界万有本来就是空的,所谓“色即是空”。《四行论》第68段载渊禅师的话:
若知一切法毕竟空,能知所知亦空。能知之智亦空,所知之法亦空。故曰:法智俱空,是名空空。故《佛藏经》云:过去佛说一切法毕竟空,未来佛说一切法亦毕竟空。
可以说是对般若空义的一个最彻底的表述:一切皆空,客观的万有空,主体的智慧和精神亦空,佛所说的一切法亦空。《四行论》第12段引《诸法无行经》的“知诸法如幻,速成人中上”发挥说,男女相不真实,从组成人的色(地水火风及其所造)来说,男女相皆是“幻化”。这样,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空幻不实。然而空不是意味着一无所有,因为空亦空,“空即是色”,是贯彻中道的“不生不灭”。《四行论》第40段在引述《中论》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的大意之后说,“所见生灭者,幻生非生,幻灭非灭”。
基于这种认识,达摩及其弟子们既反对执着有见,也反对偏执空的断见,但侧重点是反对有见。《四行论》第24段有一段问答,其中说:
闻师言,不著有,即不取不有;不著相,即不取无相;不著生,即不取无生,此是利根人。
其中的“即”字当是“亦”之误。意为既不执着于有、相、生,亦不执着于不有、无相、无生,对事物应持相即不二的见解。
在《四行论》第38段记载:
问:教弟子安心。答:将汝心来与汝安。又言:但与弟子安心。答:譬如请巧人裁衣,巧人得汝绢帛,始得下刀。本不见绢帛,宁得与汝裁割虚空?汝既不能将心与我,我知为汝安何物心?我实不能安虚空。
“安心”的含义是使心坚定地信奉一种教理,不再产生疑惑。这段说是说“心”体空寂,无相可得;建立正确的信仰也是个人的事,不可能由别人代为“安心”。类似的故事,在《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传》被说成是慧可请达磨安心,文字稍有不同。
在第59段记载:
又言:与弟子忏悔。答:将你罪来,与汝忏悔。又言:罪无形相可得,知将何物来?答:我与汝忏悔竟,向舍去。意谓有罪须忏悔,既不见罪,不须忏悔。这一段故事也是运用般若空的理论,既然罪体为空,无形相可得,也就无须要人为自己忏悔。在《景德传灯录·慧可传》说有一位居士请慧可为自己忏悔,慧可讲了与上述引文相同的话。大概这两段引文的最初来源都是《四行论》。
与此类推,达摩禅法理论也反对持有善恶、邪正、贵贱等差别的观念。《四行论》第23段说,“无心分别,名为正,有心解法,名为邪;乃至不觉邪正”。《四行论》第19段说:“今若依佛法僧行道时,不得有善恶、好丑、因果、是非、持戒、破戒等见。若人作如是计校者,皆是迷惑。”认为有这样的见解,就会产生利害得失的思想,有所追求,有所回避,永远不得解脱。
基于诸法性空的认识,也反对执着文字,认为文字是“巧伪”的产物,从文字中修道、解法“气力弱”,佛的智慧是“不可说示人”的。这也与《楞伽经》的思想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