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忠、玄素和遗则、道钦

二、慧忠、玄素和遗则、道钦

8世纪中后期牛头宗在东南地区最为盛行,与南宗荷泽神会在北方积极扩大影响,洪州马祖道一、南岳石头希迁禅系的迅速兴起,遥相呼应,形成中国佛教史上禅宗异军突起的时代景观。此时牛头宗的代表人物有智威的弟子慧忠、玄素及他们的弟子遗则、道钦。

慧忠(683—769),也作惠忠,为与南阳慧忠区别,也称牛头慧忠,牛头六祖,俗姓王,润州上元(今南京)人。神龙元年(705)出家,被分到庄严寺。此后听说牛头山智威传达摩之法,便投到他的门下。智威向他传法,对他十分器重,最后让他嗣法。他修行刻苦,常修头陀苦行。天宝初年(742)下山住庄严寺,在此佛殿东部另建法堂。大历四年(769)去世,年87岁。著有《见性序》、《行路难》,现已不存。有传法弟子遗则等34人。[36]

关于慧忠的禅法,在延寿《宗镜录》卷九十八有部分记载。有僧问:“入道者如何用心?”他在回答中据一切事物无生无灭的道理,让他“任心自在,不须制止,直见直闻,直来直去,须行即行,须住即住,此即是真道”。是叫他自然无为,不要执意地追求什么,舍弃什么。有人问他:如要修道“应作何方便而得解脱?”意思是应修持什么佛法。他说:“求佛之人不作方便,顿了心源,明见佛性,即心是佛,非妄非真故。”是说修道者不必专修什么佛法,应立足于觉悟自性,而自性是不可分别,非妄非真的。[37]在《景德传灯录》卷四〈慧忠传〉中记载慧忠的一则偈颂:“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38]也基本上贯穿着自法融以来提倡的诸法空寂、“绝观忘守”(详后)的禅法思想。

玄素(668—752),俗姓马,也被人称为马祖、马素,润州延陵(在今江苏丹阳与金坛之间)人。出家后编籍于江宁长寿寺,晚年入牛头山幽栖寺师事智威禅师,从受禅法,在山中常修头陀苦行,在坐禅中“观法无本,观心不生”[39]。开元(713—741)年间被请到京口(今镇江),润州刺史韦铣请他入居鹤林寺,受到众多僧俗信徒的崇信。一日,某个屠户来请玄素到他家接受供养,他欣然应请而去。众人感到诧异,他在解释中说,“仁与不仁,皆同佛性”,“诸佛所度,我亦度之”(同上)。天宝初年应扬州僧希玄之请到了江北,受到以扬州刺史李憕为首的众多信徒的虔诚供养,此后江南信徒为迎归玄素竟与江北发生纷争。天宝十一载(752)去世,年85岁。弟子中著名的有法镜、法钦(道钦)、法励、法海等人。从他受菩萨戒的在家弟子中有不少官宦士大夫,如吏部侍郎齐浣、广州都督梁卿、润州刺史徐峤、常州刺史刘同升、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等人。[40]此是牛头宗盛行的反映。

遗则(773—830),或作惟则,俗姓长孙,长安人。自幼学经史、草书,但尤喜读佛书,以为“得我心”。后舍弃家业,到牛头山跟慧忠学牛头“心法”,独有所悟。南游天台山,在一个名叫佛窟岩的地方住下修行,“饮山流,饭木食”,长期不为人所知。后来被打柴者发现,逐渐被更多的人知道,敬慕他的信徒为他建造寺院。元和(806—820)以来“传其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据称他从不出门,“一坐四十年”,虽有达官贵人致书问讯,给予施舍,从不报谢。庚申岁去世,年58岁。如果从元和元年之后来查算,他的卒年应是大和四年(830)的庚申岁。遗则善于文笔,为法融祖师编辑文集三卷,为南朝梁代的宝志和尚“释题二十四章”,又著《南游傅大师遗风序》(傅大师是南朝梁时的居士傅弘)、《无生义》等。“凡所著述,辞理粲然,其他歌诗数十篇皆行于世”。[41]日本天台宗僧最澄在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当年回国时带回《无生义》一卷,说明在遗则生前他的作品已经在世上流传。此后日本天台宗僧圆珍入唐求法,在大中十二年(858)回国,带回题名“佛窟”的《无生义》二卷、《还源集》三卷、《佛窟集》一卷,另有《佛窟禅院和尚行状》、《佛窟大师写真赞》。[42]遗则的嗣法弟子是天台山云居寺的智禅师。

所谓“佛窟学”可以说是牛头禅法的一个分支。印顺《中国禅宗史》第九章第一节对遗则的“佛窟学”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现概要介绍:(一)遗则的禅法深受老庄的影响,如他所说:“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此则圣人如梦,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宋高僧传》卷十〈遗则传〉)用老庄的文句表达自己领悟的思想。(二)据《宗镜录》卷八、卷三九所引的《无生义》来看,遗则认为“实际”、“性空”不是绝对没有的“断空”,而是含有“妙神’、“妙识思虑”,相当于南朝以“真神”为佛性的学说中的“真神”(按:相当于灵魂),是继承江东玄学化的佛教学说。从他引的“能为万物主”及所用“妙神”来看,可以说他的思想也受到傅大师的影响(傅大师的语句见《宗镜录》卷八所引)。(三)敦煌遗书中有《无心论》(S5619),体裁与《绝观论》相同,是一部牛头禅的作品,从“无心”引入“真心”,说“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又有“心神”、“妙神”、“无心之精”等,与遗则的思想一致。由此,即使说此“为遗则所撰”也是不妨的。[43]

在牛头宗中名声最显赫的当属道钦“国一大师”。道钦(714—792),也名法钦,俗姓朱,吴郡昆山(在今江苏)人。出身世儒家庭。年28岁,在州县考试合格被贡送入京(乡贡),途经丹徒(今镇江),听闻鹤林寺玄素之名,前往参谒。玄素说他如能出家必能领悟佛的知见。道钦当即拜玄素为师出家,登坛受戒,从玄素受法。后来按照玄素的启示,到余杭西部的径山修行,附近的民众为他修造房舍居住,名声逐渐远闻,临海令吴贞把自己的别墅施舍出来作为寺院,此即是径山寺。从此前来参学者日众。唐代宗在大历三年(768)派内侍下诏迎请道钦入京,向他问法,赐施丰厚,安置他住章敬寺,“自王公逮于士庶,其诣者日有千人”(李吉甫《杭州径山寺大觉禅师碑铭》)。司徒杨绾信奉佛法,前往拜谒,想向他问法,他表示“吾无示说”。当时南阳慧忠也在京城,代宗在道钦请求归山之际,向慧忠表示要赐他一名,于是赐以手书“国一大师”之号。德宗建中之初(780),道钦出山住于杭州龙兴寺。贞元五年(789)德宗遣使者持玺书前来慰问,赐施财物。道钦在京及回径山,朝廷王公臣僚执弟子礼者很多,著名者如相国崔涣、晋国公裴度、第五琦、陈少游等,被当时民众看作是“功德山”。贞元八年(792)道钦去世,年79岁。德宗赐谥号曰大觉禅师。弟子很多,有实相、常觉、崇惠等人。[44]《景德传灯录》卷四〈道钦传〉以杭州乌窠道林禅师作为道钦的法嗣,说他在京都从道钦受法,后到地属杭州的秦望山传法。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入山礼谒,问:“如何是佛法大意?”道林答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白居易不以为然,说:“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他答:“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居易于是改容施礼。(同上〈道林传〉)[45]

李吉甫《大觉禅师碑铭》介绍道钦的禅法说:“法不外来,本同一性,惟佛与佛,转相证知。其传也,无文字语言以为说;其入也,无门阶经术以为渐。语如梦境,得自本心。”因此道钦经常以“默然”无言或以不相干的反语启示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四〈道钦传〉有僧问:“如何是道?”他回答:“山上有鲤鱼,水底有蓬尘。”意为用语言来解释“道”,正如到山上找鲤鱼,水底找飞尘一样。当时道钦与江西马祖道一的禅系也有来往。马祖派人送信给道钦,其中画一圆相。道钦在这个圆相中划一划,便让人转回。后来马祖派弟子智藏来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道钦也不正面回答,让他告诉马祖,此事应问“曹溪”(慧能)。[46]

唐末以后,牛头宗再没有出现著名禅师。随着南宗的盛行,禅门五宗兴起,牛头禅便自然而然地汇入南宗禅法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