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所谓四禅八定

七、所谓四禅八定

四禅,因具有“审虑”的功能,也名四静虑,佛教用以断除欲界烦恼,超越欲界而进入色界的禅定。四禅与四无色定合称为八定,或四禅八定。四无色定是用以断除色想、色的束缚,超越色界而进入无色界的禅定。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佛教的世界学说中的“三界”。欲界是指具有食欲、淫欲的众生及其所居的环境,包括所说“五道”中的人和六欲天、畜生、饿鬼、地狱等的众生及其所居的世间。色界是居于欲界之上的已经脱离食、淫二欲的众生及其所居的世间。无色界在色界之上,是已经超脱形色的众生及其所居的世间。据说修四禅圆满者死后可以生到色界的诸天,修四无色定的人死后可以生到无色界诸天。四禅八定原来自印度的外道。据佛的传说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随外道阿罗逻学修四禅,从优陀罗学习四无色定。当然,佛教虽从外道那里吸收了这些禅法,但是又加以改造,进行新的解释,把它们与佛教的其它禅法结合起来修行。

四禅,是由一禅进入二禅,由二禅进入三禅、四禅。《坐禅三昧经》卷下和《禅法要解》卷上说,修行者虽已入定,但仍被欲界烦恼扰乱,便当“进学”一禅,弃除“爱欲”和种种不善之法,一心“精勤信乐”,便进入一禅,感到超越欲界的“喜”、“乐”,但是仍有思惟感受的“觉”(后译为“寻”,粗略的思虑活动)、“观”(后译为“伺”,细微的思虑活动)。因为有觉有观,仍难免产生“爱著”,扰乱定心,故应加以对治。在断除觉观以后,得到内心清净(内等净),由此定境产生新的喜、乐,进入二禅。“喜”是“粗乐”,也是一种烦恼,所谓“爱慢、邪见、疑等”,扰乱定心,是二禅应当对治的对象。通过“离喜”,便进入三禅,遍身得乐,即所谓“细乐”,包括“爱乐、快乐、无恼乐”;“心行舍法(或称之为护)”,是不再分别和执着“好丑”的心理状态,此时一心念“慧”。然而“乐”亦无常,也属于苦患,应当舍弃。《坐禅三昧经》卷上说,“复以妙善,舍此苦乐,先弃忧喜,除苦乐意,护念清净,得入第四禅。不苦不乐,护、清净念,一心”[29]。这样,一禅舍去觉观(寻伺),二禅舍去喜,三禅舍去乐,进入四禅的不苦不乐的“安隐之地”,它也名“不动处”。

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对四禅的表述比较朴素,如《中阿含经》卷一〈城喻经〉说,“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按:意为离开欲界)生喜乐,逮初禅成就游”;“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逮第二禅成就游”;“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逮第三禅成就游”;“乐灭苦灭,忧喜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逮第四禅成就游”。伴随从第一禅到第四禅的升进,境界的提高,组成各禅的要素发生增减变化。《俱舍论》卷二十八对四禅(称四静虑)作了归纳,说四禅有共同的要素“等持”——“心一境性”(即“定”),除此之外,一禅具有寻、伺、喜、乐四支;通过断除寻伺,二禅具有内等净(称之为深信、信根)、喜、乐三支;再断除喜受,三禅具有行舍(超越苦乐的心境)、正念、正慧、受乐四支;断除乐受,四禅具有行舍清净、念清净、非苦非乐受三支。

然而对于佛教来说,进入四禅并未达到最后的涅槃解脱,但却为更高的修行提供了方便的条件。《禅法要解经》卷上说:

行者得此第四禅,欲行四无量心,随意易得;欲修四念处,修之则易;欲得四谛,疾得不难;欲入四无色定,易可得入;欲得六通,求之亦易。何以故?第四禅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调柔随意。

其中的四无量心是观想慈悲喜舍;四念处是念身不净,念受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通过从不同角度观想四谛可以达到超越三界的解脱境界;六通是六种超呼寻常的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据说成为罗汉、菩萨和佛后皆具有神通。

四无色定也称四空定,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据《禅法要解》卷下并参考《坐禅三昧经》卷下,谓四禅属于色界,虽已达很高的境界,但仍不离色、受、想、行、识五阴,没有摆脱“无常、苦、空、无我”,修行者应进一步脱离第四禅的五阴,因五阴以色为首,故但说“离色”,断除对于内外的“色想”、“有对想”(关于事物相对差别的观念),于是进入空无边处,系心无量无边的虚空。在此定界,已无色阴,只有受想行识四阴。此四阴在此虚空定界,仍不免“无常、苦、空、无我”,而且虚空“从识而有”,“欺诳虚妄”,应当离舍,于是进入识无边处。在此禅定,虽也有受想行识四阴,但因“一切内法,识为其主”,而识能缘无量远处,故称识无边处。继续观识,体认“识如幻虚诳,属诸因缘而不自在”,产生厌离之心,便入无所有处。修行者如果是利根者,便知此禅境界仍有识等四阴,若执着“无见”,不能脱离苦患,于是便超越此定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在此禅界虽有“想”,但已经“微细不利”,故称之为非想非非想处。钝根的修行者不知此禅境界仍有四阴,便认为已达涅槃境界。但利根的修行者知此禅境仍属因缘和合,虚妄不实,“无常、苦、空、无我,亦是后生因缘,应当远离”,于是进而学习四谛之法[30]。可见,此四无色定仍是修持四谛观以前的准备阶段的禅法。

按照佛经的记载,四禅八定可以与上述各种禅法交叉修行。这些禅法虽不能导致最后的解脱,但它们是被已经达到很高境地的修行者用来断除人间烦恼,进行休息,获取禅的喜悦感受的重要禅法。据《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去世之前曾反复进入四禅、四无色定,并在第四禅入灭。

以上所介绍的禅定虽仍属于小乘禅的体系,但已搀进相当部分的大乘佛教的内容。从这些禅法的形式来说,大乘修行者既可以修习,也可以不受它们的拘束,进行超越。

【注释】

[1]《大正藏》卷15第163—164页上。

[2]《大正藏》卷55第71页中。

[3]《大正藏》卷55第69页中。

[4]《大正藏》卷15第181页下、182页中。

[5]《大正藏》卷55第65页上。

[6]《大正藏》卷15第301页下。

[7]《大正藏》卷50第334页下、339页中。

[8]《高僧传》卷一〈僧伽提婆传〉,《大正藏》卷50第329页上;《出三藏记集》卷九道慈〈中阿含经序〉,《大正藏》卷55第64页上。

[9]《出三藏记集》卷九,载《大正藏》卷55第66页下。

[10]《大正藏》卷55第66页上。慧远序文“达摩多罗”原作“达磨多罗”。

[11]《大正藏》卷55第66页上,参见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七讲。

[12]《大正藏》卷55第66页上。

[13]《大正藏》卷13第905页上中。

[14]《大正藏》卷15第630页中。

[15]《大正藏》卷15第631页。

[16]分别见《大正藏》卷15第165页上与第215页下—216页上。

[17]《大正藏》卷15第275页上。

[18]《大正藏》卷15第164页上。

[19]《大正藏》卷15第216页上。

[20]释惠敏《鸠摩罗什所传〈数息观〉禅法之剖析》,对此作了比较,可以参考。载释恒清主编《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出版。

[21]《大正藏》卷15第248页中。

[22]《大正藏》卷15第272页中。

[23]金陵刻经处出版《藏要》本第一辑·丙·22册第266页B。

[24]《大正藏》卷15第272页下。

[25]《杂阿含经》卷12,《大正藏》卷2第81页。

[26]分别见《大正藏》卷15第206页上、210页上。

[27]《大正藏》卷15第276—277页。

[28]《大正藏》卷15第256页上。

[29]《大正藏》卷15第278页上,其它见第289—290页。

[30]《大正藏》卷15第296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