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山传法及其主要弟子

(二)曹山传法及其主要弟子

本寂离开良价之后,先到韶州曹溪参拜六祖慧能之塔,然后自螺川回到临川(即抚州),看见荷玉山的山水秀丽,决定在此居住传法。因为仰慕曹溪六祖,便将自己传法所在之山改名曹山,寺为曹山寺(在今江西宜黄县北)。然而从一些记述来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曹山寺以外的地方仍被称为荷玉山。[96]前来参禅问学者常达二三百人。

镇南节度使、南平郡王钟传仰慕他的名声,再三派遣使者前来迎请,他皆托疾辞不赴请。当钟传第三次派使者前去迎请时,对使者说:“此度若不得曹山大师来,更不要相见!”本寂在使者的苦苦哀求之下,仍不应请,只是特地抄录大梅和尚(名法常,马祖弟子)《山居颂》一首以答之。颂曰:“摧残枯木倚寒(‘寒’原作‘青’,据《景德传灯录》卷七〈法常传〉之偈改)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顾,郢人那更苦追寻。”颂的寓意是:自己心如枯木,无意涉足世俗,普通人都不愿与自己交游,希望知音者(郢人)也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使者带着本寂抄写的偈颂回去,钟传表示失望,据说面对曹山顶礼说:“弟子今生决定不得见曹山大师也。”(《祖堂集·曹山和尚传》)本寂虽然没有直接与钟传交往,但可以想见,在那个时代,钟传三次往曹山遣使迎请的事实本身对于提高本寂在禅宗界和社会的声誉是起了极大作用的。

本寂于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去世,年62岁,谥号元证大师,塔额曰福圆。除语录和传授前述几种据称是来自云岩昙晟的撰述外,据说还曾注过《寒山子诗》流传于世。

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本寂有嗣法弟子14人,其中著名的有抚州荷玉匡慧、衡州育王山弘通、抚州曹山慧霞等。

匡真,在宋代因避讳作光真。俗姓高,福州福唐县人。从本寂受法后,先后在龙泉寺、荷玉山传法。辛亥岁(当为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敕授玄悟禅师之号。在上堂说法中告诉弟子:“诸兄弟,莫只是走上为言为句,漭漭荡荡地,大难得相应。如今欲得省心力摩?不如直下休歇去,剥却从前如许多不净心垢,附托依解,回头看汝自家本分事,合作么生著力。”当时在禅宗内部已经流行传抄阅读名师语录,花功夫解释或雕琢语句等。匡真的这段话就是针对这种现象说的。他要弟子休歇身心,直探心源,体悟自己的本性。他有一首偈颂说:“好心相待人少悉,开门来去何了期。不如达取同风事,我自修行我自期。”提示人们自修自悟。主、客问题也是曹洞宗禅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般场合禅师们不作正面解释。有人问:“如何是客中主?”他答:“识取好。”问:“如何是主中主?”他良久不语。问:“客中主与主中主相去多少?”他反问:“作么?”(皆见《祖堂集》卷十二〈荷玉和尚传〉)从他的回答中能了解何为客中主和主中主吗?有人问:“如何是如来语?”他答:“猛风可绳缚。”问:“如何是妙明真性?”答:“宽宽莫磕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光慧传〉)暗含佛法有威力,善保自性的意思。

弘通,洪州高安县人。离开曹山后到衡州(治今湖南衡阳)育王寺传法,受到楚王马殷的钦敬,曾三次派使者迎请,皆辞不赴请。某次上堂说:“释迦如来在灵山会上,四十九年说不到底句,今夜某甲不避羞耻,与诸尊者共谈。”但立即又说:“莫道错者,珍重!”(《祖堂集》卷十二〈育王和尚传〉)结果什么也没说。有人问:“如何是和尚家风?”答:“浑身不值五分钱。”(《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弘通传〉)这种逃避正面回答问题,以及用托词、反诘语应付参禅者询问的现象,在现存本寂弟子的语录中十分普遍。

慧霞,俗姓黄,泉州蒲田县人。从本寂受法后先住荷玉山传法,后来回曹山为第二代住持,被称为“中曹山和尚”。有人问:“四山(按:指生老病死,概指人生烦恼)相逼时如何?”答:“曹山(按:自称)在里许。”问:“还求出离也无?”答:“若在里许,则求出离。”(《祖堂集》卷十一〈中曹山和尚传〉)这是对修行目的的表白:人生不离烦恼,修行是为了超脱生死烦恼。现存《曹洞五位显诀》据传是源自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又加以分门解释,最后由慧霞编集完成。其序曰:“新丰(按:良价)宏提纲要,圆融一句,分列五门;洎曹山大师,乃新丰嫡嗣,将明五位,颂出五篇,兼举一例之言,以显五门之旨……”[97]关于曹洞的主偏、君臣五位说的真伪及其内容将在下面谈到。

本寂法系传承三代之后已经不明,后世曹洞宗的法系是由道膺的法系传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