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的顿教禅法与不二法门
《曹溪大师传》记载,慧能在广州法性寺就风幡动静发表议论之后,应印宗法师之问,就从弘忍所传禅法进行介绍,说弘忍“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无为无漏”,并且进行解释说:
为此多法(按:指禅定解脱等),不是佛性。佛性是不二之法,《涅槃经》明其佛性不二之法,即此禅也。……佛性非常,非无常……佛性非善,非不善,是故不断,名为不二。又云:蕴(按:五蕴)之与界(按:十八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无二。………故知佛性是不二之法。
又载,唐中宗派中使薛简到曹溪礼请慧能入京,慧能辞不赴请,应薛简之问就禅法要旨作了说明,重点仍是不二法门,说“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即是佛性。佛性在凡夫不减,在圣贤不增,在烦恼而不垢,在禅定而不净”。
宋代惠昕本《六祖坛经》有一段话:
大师出世,行化四十年。诸宗难问,僧俗约千余人,皆起恶心难问。师言:一切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据以上所引可以认为,慧能的顿教禅法正是建立在他所理解的“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即是佛性”的思想基础上的。
“无二”就是“不二”,是《般若经》、《维摩经》以及《大涅槃经》某些章节所提倡的大乘佛教的一种思维方法和修行原则。在《维摩经》的〈入不二法门品〉载有对“不二法门”的三十三种回答。僧肇《注维摩经》记载了当年鸠摩罗什对此解释的一段话:“万法之生必从缘起,缘起生法多少不同,极其少者,要从二缘……然则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既废,则入于玄境。亦云二法门摄一切法门。”[17]所谓二法是指生灭、垢净、善不善(恶)、断常以及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之类,也称之为“二边”,指互相对立的两方(事物、概念)。“入不二”或“不二”是既不是此方,又不是彼方,如非空非有,非常非非常,非善非不善(或非善非恶),以及一相即是无相,色即是空,无明实性即是明,世间即是出世间等,都是入不二法门。“不二”与“中道”、“中观”大体上同义,是用否定的表述方式(遮诠)对它们的称法。应当指出,这种不二法门在哲学上所依据的理论是相对主义,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否定事物统一体中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界限内质的确定性,从而可以把一切认识都看成是正确的,同样也可以把一切观点说成是错误的。这种方法当然不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处理周围事物,但它被佛教应用到修行解脱论上,却具有重要意义。禅宗重视中道不二法门,利用它强调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垢净不二等说法,是有意在理论上缩短世间和出世间、在家和出家的距离,以便于向社会各阶层传法,吸引更多信众。利用不二法门可以针对不同的场所和对象灵活地变换肯定与否定的说教方法,后世禅宗的所谓“机锋”、“门庭施设”等,都巧妙地利用了这种方法。
从慧能的禅法来说,佛性论确实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慧能特别强调“佛性是不二之法”,“实性无二”,可以说他的禅法是建立在所谓无二的“实性”的基础上。《六祖坛经》中有不少不二、无二的说法。例如:
定慧体不一不二。
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
法无顿渐。
何名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即烦恼是菩提。
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
净性于妄中,但正除三障。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这些都是慧能禅法的重要内容,构成了慧能南宗的主要特色。据此,人的自性(真如佛性)虽然本来清净,但又不离现实的“见闻觉知”,不离世俗情欲;虽修行求“出世间”,但又不脱离现实社会;众生与佛亦无根本的差别,只在迷悟之间,等等。
慧能在临死之前,特地唤弟子到自己跟前,向他们讲授自己一生传法的心得,希望他们将来到各地传法,把他的禅法发扬光大。他在通过讲述包括五蕴、十八界、十二入(处)在内的“三科法门”和“三十六对”一一相对的事物和概念(如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暗与明对……有为与无为、色与空、动与静、凡与圣、烦恼与菩提等等),着重强调“自性含万法”和不二法门。慧能说:
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这是说,如果在向别人说法时,要站在万有不离自性的信念,善于从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把握事物,而不要仅从一个方面作出肯定和否定的论断,例如有人向你说“有”,你就对他说“空”;若说“净”,不应就“净”本身作说明,而应说“垢”,或从“垢净不二”方面进行解释;说佛,则可回答佛与众生无别,众生即佛;说相,则应答非相非非相;说烦恼,则应说烦恼即菩提,等等。实际上,把一方说成是另一方时是有条件的。如说众生与佛,只有“识心见性”时众生才是佛,反之佛是众生。然而利用这种说法可以给信徒以修行的信心,如慧能向信徒讲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眼前时,就说“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信徒们报之以“赞声彻天”。慧能向弟子嘱咐,“此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对?共人言语,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空”,善于用这种方法传法,就“不失本宗”。由此可见“不二”或“无二”法门在慧能禅法中的重要地位。
慧能所创立的南宗禅法,使佛教进一步走向世俗化,修行方法简易化,不提倡苦读佛经,也不强调坐禅,从而有利于佛教向更广大的范围传播,扩大影响。唐末以后,慧能的南宗迅速取代了神秀、普寂的北宗而盛行于全国,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层建筑中的一个影响很大的佛教宗派,并成为明代以后中国融合型佛教中的主体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