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五宗的形成及其早期传播

第八章 禅门五宗的形成及其早期传播

禅宗南宗在唐朝后期传播迅速,并发展成为禅宗的主流,到唐末五代时期,从中产生五个流派,即从南岳怀让的法系形成临济宗、沩仰宗;从青原行思的法系形成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此即禅门五宗,或称禅门五家。从此,中国禅宗进入五宗迭兴,相继盛行的时期。在五宗当中,流传时间长并且影响也大的有临济宗、曹洞宗和云门宗。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从由降唐的安史旧将占据的河朔三镇(今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地方),到内地不少州镇,名义上归属朝廷,实际上是割据一方,如《旧唐书》卷一四三〈李怀仙传〉所说:“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在政治日益腐败的情况下,以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缴纳赋税的两税法在实行中弊端日增,广大农民承受的赋税杂税和差役极其繁重,生活极端贫困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农民失去土地,或是沦为佃户、庄客,或是逃亡山海。从9世纪中叶以后,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859);由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868—869);由王仙芝、黄巢先后领导的农民起义(874—884)规模最大,转战遍及今12省区,一度攻占洛阳、长安,虽然最后失败,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已被基本瓦解,从此名存实亡。唐朝在镇压农民起义当中,曾利用各地藩镇的力量,在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以后,掌握军政大权的新旧藩镇数量和势力大增,它们割据于全国,互相兼并,纷纷称王称帝,最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朱全忠(朱温)在公元907年灭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占据北方大部地区。此后,李存勖建后唐,都洛阳;石敬瑭建后晋,都汴;刘知远建后汉,都汴;郭威建后周,都汴,所占也主要在中原地区。这五个相继兴替的王朝,史称五代。在中国南方和其它地区,先后出现割据于一方的政权有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南平)、北汉等,史称十国。其中除北汉占据今山西、河北和陕西部分地区外,其它皆在南方。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先后灭除南唐、吴越和北汉等割据政权,才最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禅宗在唐末兴起的过程中得到各地军政官员以至藩镇的支持。同样,在禅门五宗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他们的支持,其中在进入五代之后成立的云门宗、法眼宗分别得到南汉、南唐的国主和官员的支持。

在五个禅宗宗派中,临济宗发源地在现在的河北省正定市;沩仰宗的发源地和传法中心在现在的湖南省宁乡县、江西省宜春县;曹洞宗在江西省宜黄县、宜丰县;云门宗在广东省乳源县;法眼宗在江西省南京市。其中只有临济宗发源于江北,其它皆发源于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