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刻本《祖堂集》的被发现和研究

四、高丽刻本《祖堂集》的被发现和研究

奇怪的是在高丽刻本《祖堂集》出世之后,即使在朝鲜也好像就没有人读到过它,因此长期以来社会上就不知道它的存在。

直到本世纪日本学者在朝鲜庆尚南道伽耶山海印寺调查收藏在这里的《高丽大藏经》的版木时,才发现它在存在。发现者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主持编印《大正新修大藏经》的学者之一的小野玄妙。1926年大屋德城发表《朝鲜海印寺经板考》(《东洋学报》15—3)对此作了最初的报道。此后对此考察研究者不断增加。1943年宇井伯寿《第三禅宗史研究》由岩波书店出版,其中第二章评述洞山语录和曹山语录时对《祖堂集》的成立作了详细考证。

二战后,日本临济学院专门学校改为花园大学。这是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经办的大学,在京都。绪方宗博将自己秘藏的《祖堂集》赠送花园大学图书馆收藏。据说此书是由朝鲜海印寺幻镜和尚赠给他的。此后日本学者以花园大学及其后成立的禅文化研究所为中心对《祖堂集》展开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当初限于条件未能对《祖堂集》进行影印,是利用简单的誊写技术油印《祖堂集》的,少量的印本只在部分的学者、学生中流传,后来也传到国外,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密切注意。1965年韩国东国大学出版《晓城赵明基博士华甲纪念佛教史学论丛》,此书作为附录影印出版了海印寺原本《祖堂集》,从而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祖堂集》带来很大方便。

因为《祖堂集》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是用唐五代的俗语写成的,传记中夹杂很多俗体、异体、简化体、变体的文字,因而也被用来研究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和语言文字、语法等。

在日本学者中,柳田圣山在对《祖堂集》的研究方面成果最多,除前面介绍的以外,1953年发表《祖堂集的资料价值》(《禅学研究》第44号);1964年发表《祖堂集本文研究(一)》(《禅学研究》第54号);1969年至1976年连续发表《祖堂集的故事1—22》(《禅文化》第51—82号),对《祖堂集》内容和语言作了深入的考察。

欧美学者也对《祖堂集》进行了若干研究,先后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法国著名汉学家戴密微在1970年发表《祖堂集的成立史研究》[34]

中国长期以来对《祖堂集》发现似乎没有引起注意,并且由于长期未能得到《祖堂集》的印本,因而研究起步很晚。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国学者互访的人次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对日本的包括佛教研究在内的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当中,中国的佛教研究学者也开始关心日本对《祖堂集》的研究,并且引进并利用《祖堂集》进行研究。据笔者现在所知,我国的一些学者在利用《祖堂集》对唐五代的语言、语法的研究中已经做出了不少可贵的成绩,但至今尚没有人结合唐五代的社会和佛教、禅宗的历史对《祖堂集》的形成及其结构内容、特色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在《祖堂集》从中国失传大约900余年之后,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将《祖堂集》国内影印出版,从而为中国学者研究和利用《祖堂集》提供极大的方便。此后,1996年岳麓书社出版了由吴福祥、顾之川点校的《祖堂集》。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部加上标点、分段并且用活字印刷的《祖堂集》。书前由点校者写的《前言》参考日本学者的研究对《祖堂集》作了简要的介绍。此书用繁体字出版,为便于研究者了解本书文字原貌和风格,对原书的俗字、多种字体、通假与古今、异体字等,皆予保留,并在“校记”中加以说明。此书的出版确实为中国不同学科的学者利用《祖堂集》进行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然而勿庸讳言,此书点校有很多欠妥和错讹之处,今后有必要加以修正。

【注释】

[1]分别载《大正藏》卷55第1075页下、1077页下、1086页下。

[2]《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二第768页中。

[3]日本西义雄、玉城康四郎监修《新纂大日本续藏经》卷76第105页下。

[4]《大正藏》卷51第775页上。

[5]《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二第770页上中。另元代念常于至正元年(1341)编集的《佛祖历代通载》卷九亦载有此段文字,稍有改动,载《大正藏》卷49第551页上。

[6]《开元释教录》卷六〈高齐录〉、卷七〈隋录〉,载《大正藏》卷55第543、544、547、548页

[7]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洛阳伽蓝记》附编一〈杨衒之传略〉。

[8]《大正藏》卷49第56页下、卷55第227页上、491页中。

[9]《大正藏》卷51第775页中、776页下。

[10]《大正藏》卷49第242页上。

[11]《新纂大日本续藏经》卷75第354页上。

[12]中华书局1962年版《中国史籍概论》第108—109页。

[13]《中国史籍概论》第109页。

[14]胡适《跋宝林传残本七卷》,载柳田圣山主编《胡适禅学案》第423—435页。

[15]常盘大定著,春秋社松柏堂1941年出版《续中国(原作‘支那”)佛教的研究》第212页。柳田圣山著,法藏馆1967年出版《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第五章第一节。胡适《跋宝林传残本七卷》,载柳田圣山主编《胡适禅学案》第427页。

[16]《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第五章第一节。

[17]《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第五章第二节〈佛传和四十二章经〉、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译注宝林传》卷一载田中良昭《解题》及正文中的有关译注。

[18]印度自大迦叶至僧伽罗叉为七代,达摩为八代,为中土第一代,僧璨继承惠可正是中土三代。

[19]《跋宝林传残本七卷》,载柳田圣山主编《胡适禅学案》第429—435页;《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第四章〈祖师禅的灯史的发展〉第九节。

[20]常盘大定《宝林传的研究》第八节;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第五章第三节;椎名宏雄《宝林传逸文研究》,载1980年《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第十一号;田中良昭著,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1981年出版《译注宝林传卷二·解题》。

[21]《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二第770页中。

[22]参考《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第五章第四节〈宝林传的影响和圣胄集〉;田中良昭《译注宝林传卷二·解题》。

[23]《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二第770页中。

[24]柳田圣山编,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0年至19出版《祖堂集索引》三册;椎名宏雄教授的《〈祖堂集〉的编成》载驹泽大学《宗学研究》1979年第21号;石井修道著,大东出版社1987年出版《宋代禅宗史的研究》。

[25]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出版《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8册有载。

[26]《十国春秋》卷九十四〈王廷彬传〉。

[27]参考《万历重修泉州府志》卷二十四〈杂志〉并《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慧棱传〉、卷二十一〈道匡传〉。

[28]据《十国春秋》卷九十三〈留从效传〉等。

[29]日本石井修道《宋代禅宗史的研究》第一章〈景德传灯录的历史性格〉第三节〈关于撰者永安道原〉及其注11。

[30]镰田茂雄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87年出版《朝鲜佛教史》第二章〈统一新罗的佛教〉之三。

[31]日本大藏经会编,百华苑1964年出版《大藏经》。

[32]春秋社1930年出版;中国现有朱谦之译本,改名《韩国禅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3]请参考石井修道《沩仰宗的盛衰:四》,载1990年《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第21号)。

[34]Le Recueil de la Salle bes Patriarches.Tsou-Tang tsi,T'oung Pao.Vol.LVI.Livr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