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普寂和北宗

二、普寂和北宗

在早期的禅宗历史上,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的斗争是重要的事件。然而据可靠史料来进行考察,虽然南北二宗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神秀和慧能,但他们在世的时候,尽管在禅法主张上有分歧,却没有发生公开的激烈争论。慧能在离开弘忍以后,直到上元三年(676)才正式出家受戒,此后到曹溪传法,在先天二年(713)去世[4]。现存《六祖坛经》中有慧能批评北宗禅法的话,但还不足于证明两方已经发生公开论争。《旧唐书》卷一九一和《宋高僧传》的〈神秀传〉所载神秀曾向武则天上奏请召慧能入京,并亲自作书邀请,也许是有根据的。因为当时应诏入京的还有资州德纯寺的智诜、安州寿山寺的玄赜、随州大云寺的玄约、洛州嵩山会善寺的慧安等禅僧。他们都是弘忍的弟子。在慧能婉言推辞而未赴京的情况下,神秀再次奏请则天武后召慧能入京是可能的。

南北二宗发生公开的激烈论战是在神秀、慧能二人先后去世之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与北宗僧人进行争论,最后受到北宗的迫害。当时正是北宗的首领普寂以禅门七祖自任,受到朝廷尊崇,声势显赫的时候。因此可以把普寂和神会二人看作是南北二宗公开争论时两方的代表人物。

普寂(651—739),俗姓冯,远祖居住长乐信都(在今河北冀县),后世移居蒲州河东(在今山西蒲州镇)。普寂年轻时曾习儒学,到大梁(今河南开封)、许昌一带求学,博习《书经》、《周易》等和史籍,然而对此不满足,决定出家探究佛教。后从大梁的壁上人学《法华经》、《唯识论》、《大乘起信论》等,又从东都端和尚受具足戒,跟南泉的景和尚学习戒律。后来由于产生“文字是缚,有无是边”(“边”是指边见,对有、无的执著)的见解,决定寻求通过持戒修禅的途径达到解脱的方法。于是前往嵩山少林寺寻访法如禅师,但尚未到达,听说法如已死。接着便改往当阳玉泉寺投奔神秀为师。他在神秀门下学习和修行七年,按神秀的吩咐读过讲述般若空理的《思益梵天所问经》和宣述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楞伽经》。神秀对他说:

此两部经,禅学所宗要者。且道尚秘密,不应眩曜。

由此可以看出北宗是把这两部经的思想作为自己禅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的。

神秀在久视元年(700)应诏入东都,推荐普寂正式受度为僧。长安年间(701—704)普寂被派往嵩山南麓的嵩岳寺,在此修行和传法,逐渐出名。神龙二年(706)神秀去世之后,唐中宗派考功员外郎武平一到嵩岳寺宣诏,在对神秀的德行作了称赞之后,命普寂继承神秀“统领徒众”。其中有曰:“其弟子僧普寂,夙参梵侣,早簉法筵,得彼髻珠,获兹心宝。但释迦流通之分,终寄于阿难;禅师开示之门,爰资于普寂。宜令统领徒众,宣扬教迹,俾夫聋俗咸悟法音。”(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在《宋高僧传》的〈普寂传〉中说:中宗“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对于这里所说的命普寂“统领徒众”、“代本师统其法众”,只能理解为是继承神秀统辖属于神秀法系的僧众,也就是北宗僧团。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3),普寂应诏住入洛阳的敬爱寺。开元十五年(727)唐玄宗西上长安,诏义福随驾,而特命普寂“留都兴唐寺安置”。自此,他以兴唐寺为中心向僧俗信众传授禅法,引导学人通过“摄心”坐禅,“总明佛体”,“了清净因”,摆脱烦恼达到觉悟。于是,

闻者斯来,得者斯止。自南自北,若天若人,或宿将重臣,或贤王爱主,或地连金屋,或家蓄铜山,皆毂击肩摩,陆聚水咽,花盖拂日,玉帛盈庭……(《大照禅师碑铭》)

通过以上所述,普寂在当时地位之高,名声之大,财势之雄厚是可以想见的。

开元二十七年(739)七月普寂对弟子明确诲示:

吾受托先师,传兹密印,远自达摩菩萨导于可,可进于璨,璨钟于信,信传于忍,忍授于大通,大通贻于吾,今七叶矣。尸波罗蜜(按:即戒)是汝之师,奢摩他(按:即止、禅定)门是汝依处。当真说实行,自证潜通。不染为解脱之因,无取为涅槃之会。(《大照禅师碑铭》)

是向弟子宣述自达摩以来的传法世系,自认为是继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之后的第七世,以他为首的北宗当然是继承达摩禅法的正统法系。又说应当重视持戒和修习禅定,做到断除烦恼的“不染”和舍弃取舍意向的“无取”就能达到解脱。由此可以看到北宗禅法的一些特色。禅宗重视传法世系,而最早提出禅法祖统说的正是北宗。此前,在法如(638—689)死后有人写的《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已经提出从菩提达摩至弘忍一法如的传法世系,然而是以法如作为继承达摩禅法的第七世。普寂是神秀的嗣法弟子,自然要出来修改北宗内部已有的这种说法,把神秀作为直承弘忍的第六世,而自许为第七世传人。由于普寂在当时所处的显赫地位和在佛教界的巨大影响,这种说法在北方十分盛行。李邕《嵩岳寺碑》(《全唐文》卷二六三)和下面将要介绍的北宗史书《楞伽师资记》都是以神秀继承弘忍,以普寂继承神秀的。但是,以法如为第六世传人的说法仍有影响,例如在比《楞伽师资记》稍后的北宗史书《传法宝纪》中就是以法如为第七代祖的。

此年八月二十四日,普寂在兴唐寺去世,享年89岁。河南尹裴宽是普寂的在家弟子,表奏上闻,诏谥普寂“大照禅师”之号,令归葬嵩岳寺。普寂的弟子有惠空、胜缘等,其侄坚意曾任嵩岳寺寺主。唐密宗高僧、著名天文历法学家一行(673—727)也曾从普寂受传禅法。洛阳大福先寺僧道璇(702—760)曾从定宾学律,从普寂学禅法和华严宗教义,在开元二十三年(736)应日僧普照、荣睿之请在鉴真赴日之前东渡日本传律学、华严宗和北宗禅法(日本师炼《元亨释书》卷十六〈道璇传〉)。独孤及(725—777)《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载《全唐文》卷三九〇)说普寂有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有弟子宏正,门人很多,“或化嵩洛,或之荆吴”,影响很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