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四)“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重“知”、“知见”是神会禅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宗密《禅源诸铨集都序》卷二在介绍神会的禅法时说,神会主张:“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在其《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则引为:“知之一字,众妙之源。”神会初见慧能,便说:“见即是主。”“知”也就是“见”,或合称“知见”,也可称“知解”,在不少场合与所谓“灵知之心”、“心”、“佛性”同义。(见《禅源诸铨集都序》卷二)

神会认为,要达到顿悟必须修不拘场合和形式的无念禅法,为此便可以得到与无念相应的“知”或“知见”。他在《坛语》中对“知”作了如下的表述:

心有是非不?答:无。心有去来不?答:无。心有青黄赤白不?答无。心有住处不?答:心无住处。和上言:心既无住,知心无住不?答:知。知不知?答:知。

今推到无住处立知……无住心不离知,知不离无,即无住。知心无住,更无余知。……今推心到无住处便立知,知心空寂,即是用处。《法华经》云:即同如来知见,广大无边。

经云:当如法说,口说菩提,心无住处;口说菩萨,心唯寂灭;口说解脱,心无系缚。

向来指知识无住心,知不知?答:知。

这里所说的心无是非,无住处等,都是对“无念”的表述,但据称心对这种情况是知道的。这时的“知见”,便是与“无念”相应或相契合的“知见”。因为只有做到无念才能解脱,故这种“知见”即等同于“如来知见”。又因为达到无念即意味着做到“定慧等”,“明见佛性”,所以又可以把这种“知”或“知见”看做是自身所具有的佛性。

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在介绍神会的荷泽宗时说:

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寂知,是前达摩所传空寂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空,不因境起。迷时烦恼亦知,知非烦恼;悟时神变亦知,知非神变。然知之一字,众妙之源。由迷此知,即起我相,计我我所,爱恶自生。……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之心,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精进。

在这里,“知”显然就是先天所具有的所谓“佛性”。佛性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菩提种子”(《大涅槃经》卷二十七)[29],意为觉悟的内在功能,成佛的内在依据。“顿悟”就是使这种先天的悟性突然显发。虽然外在的师友的教示十分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是自悟。如果执意“起心外求”,就是“邪求”。神会对“知”的论述不过是对佛性论的一种新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