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慧寂及其弟子

二、仰山慧寂及其弟子

灵祐生前与弟子慧寂的关系最为密切,史书中常以父子相称。他们经常在一起交谈禅法,并且对当时禅宗界流传的故事和语录进行评论。《宋高僧传》卷十二、《祖堂集》卷十八、《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联灯会要》卷八、《五灯会元》卷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等书皆载有慧寂的传记,唐陆希声撰《仰山通智大师塔铭》(载《全唐文》卷八一三)对慧寂的生平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慧寂(807—883),俗姓叶,韶州浈昌(今广州南雄)人。17岁离双亲至慧能生前所住之寺——南华寺,依通禅师出家,翌年受戒为沙弥。此后,先参谒宗禅师,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礼南阳慧忠的弟子耽原真应禅师为师。在此数年,学得从慧忠传至真应的以画圆相“○”等图形表示佛性和解脱道理的做法。此后到沩山参谒灵祐,成为弟子,在沩山前后约十四五年。

《祖堂集·仰山和尚传》说,“年35岁,领众出世,住前后诸州府,节察(按: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相继一十一人礼为师。师三处转法轮”。慧寂35岁是唐武宗会昌元年(841)。慧寂离开沩山后先至袁州的仰山(在今江西省宜春县南)传法,当时朝廷尚未全面推行毁佛政策。陆希声《仰山大师塔铭》说:“居仰山日,法道大行,故今多以仰山为号。”在仰山以慧寂为师的徒众曾达500至700人。

大约在咸通二年(862)前后,慧寂从仰山至洪州的府治所在地南昌的石亭观音院(在今江西新建县)传法[66],徒众曾达500人。此后,他回到故乡韶州的东平山居住传法。据宋代余靖《韶州重建东平山正觉寺记》,此地原有刘总出家所建之寺,在会昌毁佛中被毁,慧寂来此重建,“四方来学,缁褐千人”,经其弟子道圆的奏请,乾符二年(875)朝廷赐额弘祖禅院,赐慧寂以“澄虚大师”之号和紫袈裟。(余靖《武溪集》卷七)

据《祖堂集》记载,前后有11位身任州道节度使、观察使的官员尊奉慧寂为师。现在可以考证出来其中的韦宙、郑愚、陆希声三人。

韦宙,有的书误写作韦曹、韦胄,《新唐书》卷一九七有传。其父韦丹在唐宪宗时曾任江西观察使,对发展江西经济,移风移俗做出很大贡献。据《通鉴》卷二四九、卷二五〇,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以韦丹“有惠政于江西”,特命韦宙出任江西观察使。韦宙上任后发兵平定江西部将毛鹤之乱。咸通三年(862)从岭南节度使改任岭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今广州)。咸通八年(867)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国相之位)。其传谓“咸通中卒”,去世时间当在咸通十四年(873)之前。[67]慧寂从仰山至南昌,当是受韦宙之请。南昌石亭,本是韦宙之父韦丹建造,韦宙任观察使时奏改为石亭观音院。[68]慧寂到韶州东平山居住传法,恐怕也是应韦宙的邀请,前引余靖的文章就引用过“旧传韦宙大夫碑”。

从现存资料看,韦宙对禅宗也有兴趣,他与沩山灵祐、慧寂师徒二人都有来往。《祖堂集·仰山和尚传》记载:一日,慧寂与韦宙见面,韦宙便问:“院中有多少人?”慧寂回答:“五百人。韦宙问:“还切看读不?”意为是否还重视读诵佛经。慧寂回答:“曹溪宗旨,不切看读。”他没有听懂,问:“作么生?”慧寂告诉他说:“不收,不摄,不思。”意为禅宗既不要求收心(凝心)坐禅,也不要求摄心内证,而是主张修持无思的“无念”禅法。这正是南宗的主张。韦宙还曾托人请灵祐给他写偈颂。灵祐说:“觌面相呈,犹是钝汉,岂况上于纸墨?”以解脱道理难以用笔墨表达为由而予以回绝。韦宙便向慧寂求偈颂。慧寂没有回绝,便在纸上画了一个圆相“○”,在圆相中又写上字,加上答语:“左边思而知之,落第二头;右边不思而知之,落第三首。”然后封好送给韦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里也贯彻着自慧能以来的“实性不二”的见解。禅宗认为真如、佛性等最高真理(真谛)是超越于世俗思维和语言之上的,既不能通过思维而得,也不意味着可以通过不思维而得,而主张自性本有智慧,应当识心见性,以“无念”、“无所得”作为最高智慧的标志。慧寂的注语是表示,“思而知”属第二位的认识境地,“不思而知”属第三位境地,只有既非思又非不思(“不二”)的所谓“以思无思之妙”(灵祐之语)才是最高境地。韦宙还向慧寂询问:当年五祖弘忍为什么将衣钵传给慧能而不传给神秀?慧能从弘忍处得传衣钵后南归,为什么慧明又跑到大庾岭想夺回衣钵?“复有何意,不得衣回?”他说:“某甲在城,曾问师僧,悉各说不同。某甲常疑此事。和尚禀承有师,愿垂一决。”慧寂虽然提出此是“宗门中事”,但还是将他从先师处听闻来的传说告诉韦宙。慧寂的答语在《祖堂集·慧寂传》中占有很大篇幅,内容饶有趣味,与现存《六祖坛经》记述有不少差异。也许与现存残本《宝林传》已经佚失的慧能传记有更多相近的地方。

郑愚,两《唐书》无传,据《旧唐书》卷十九上〈懿宗纪上〉,他曾任邕管经略使,咸通三年(862)任广州刺史充岭南东道节度使。但据《通鉴》卷二五〇,此年受任岭南东道节度使的是韦宙,而郑愚是在此年以桂管观察使的职位接替蔡京担任岭南西道节度使(治所在今广西桂林)的。参照有关记载,《通鉴》的记事比较可信。从时间上看,他可能在此任期内与沩山法系的慧寂等人有所接触。咸通六年(865)灵祐的弟子审虔经十余次登门求他为灵祐写碑铭,他不得已写了《大圆禅师碑铭》。从此碑文看,他对禅宗有较深的理解。《景德传灯录·慧寂传》记载:“郑愚相公问: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时如何?师竖起拂子。公曰:入之一字,不要亦得。师曰:入之一字,不为相公。”[69]所记简单,不知为什么慧寂当面向郑愚表示他没有达到解脱(涅槃)的资格。

陆希声,《新唐书》卷一一六有传。博学善文,通《周易》、《春秋》、《老子》,《新唐书·艺文志》载录有他的《周易传》、《春秋通例》、《道德经传》等书目。在郑愚担任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刺史时曾聘他任属官,后入朝任右拾遗,僖宗乾符元年(874)爆发王仙芝起义之后,他受任歙州刺史,唐昭宗即位任他为给事中,乾宁二年(895)正月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唐书·昭宗纪》)。就在此年三月,他应慧寂弟子光昧之请撰《仰山通智大师塔碑》。据此,他曾“从事岭南”,在洪州石亭观音院结识慧寂,“洗心求道,言下契悟元旨”,并为此受到慧寂的称赞。慧寂到韶州东平之时,正值他离职准备回归内地,他特地到东平与慧寂辞别。30年(当为20)后,慧寂去世。陆希声在此碑中还说,继承沩山灵祐禅法宗旨的只有三人:仰山、大安、香岩。他在襄阳时曾应请为香岩智闲写碑,认为三人“同体异用”,说:“仰山龙从于江西,大安雨聚于闽越,香岩霰霁于南阳。”他对慧寂禅法要旨的概括是:“从国师忠(按:慧忠)和尚,得元机境智;以曹溪心地,用之千变万化,欲以直截指示学人,无能及者。”

慧寂于中和三年(883)在韶州东平去世,年77岁。死前书偈曰:“年满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沉,两手攀屈膝。”(《景德传灯录·慧寂传》)[70]唐昭宗大顺二年(891)敕谥“通智大师”之号,塔额“妙光”。

慧寂的嗣法弟子,《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列出有10人,其中著名的有光穆、景通、文喜、光涌、新罗顺之(了悟)等人。

光穆,继承慧寂之后在仰山担任住持,被称作仰山西塔光穆。有僧问:“如何是正闻?”他回答:“不从耳入。”问:“如何是西来意?”他说:“汝无佛性。”对于问什么是顿、渐,他用画圆相或在空中挥三下来回答。(《景德传灯录·光穆传》)

景通,在晋州霍山传法。初见慧寂时,慧寂正闭目而坐。他于是说:“如是如是,西天二十八祖亦如是,中华六祖亦如是,和尚亦如是,景通亦如是。”说毕,向右边翘一足而立,慧寂起来将他打了四藤杖。他由此自称“集云峰下四藤条天下大禅佛”。亦不重正面说法。有人来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他向问者礼拜,被礼拜者问:“和尚为什么礼俗人?”他解释说:“汝不见道尊重弟子。”对于问“如何是佛”等问题,也以打等动作来表示拒绝回答。死前在郊外自备薪堆,到时自登薪而焚。(《景德传灯录·景通传》)

杭州文喜(821—900),俗姓朱,嘉禾御儿(今浙江桐乡西南)人。自幼出家,先后学习《法华文句》、《四分律》等,会昌灭佛时隐居民间,唐宣宗恢复佛教时再次出家。咸通三年(862)在洪州石亭观音院参谒慧寂,成为弟子,曾在此任典座,四年后到浙右千顷山结庵修行,后应邀至余杭龙泉古城院居住,前后达十一年。乾符六年(878)黄巢起义军经过余杭,文喜避地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刺史杜孺休请他住入仁王院。光启三年(887)钱镠(后为吴越国王)任杭州刺史、昌、越州观察使,又请他住龙泉院(后为慈光院)。唐昭宗大顺元年(890)经越州刺史、威胜军(或作“义胜军”、“胜东军”,即浙东)节度使、浙东观察使董昌和钱镠的奏荐,朝廷两度赐给文喜紫袈裟,并在乾宁四年(897)赐以“无著”之号。光化三年(900)去世,年80岁。(《宋高僧传》卷十二〈文喜传〉)[71]生前,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他不仅不予回答,反而说:“唤院主来,这师僧患癫。”当问:“如何是自己?”他默不作答。再问,他说:“青天蒙昧,不向月边飞。”(《景德传灯录》卷十二〈文喜传〉)总之,对于涉及佛法、解脱的道理是不作正面回答的。

仰山光涌(850—938),丰城(在今江西南昌之南)人,俗姓章。幼年学儒学经史,年13岁学习佛法,后至石亭观音院从慧寂出家,为其弟子。又至开元寺从“真公”学《维摩经》,19岁到襄州寿山寺受具足戒。慧寂接引参禅者,常以“和尚(按:慧寂自称)何似驴”的问话来检验来者的悟境,据说没有人能作出令他满意的答对。慧寂也用此语问光涌,光涌回避直接回答,说:“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慧寂追问:“既不似佛,似个什么?”答曰:“若更有所似,与驴何别?”为此受到慧寂的赏识,说他:“凡圣两忘,情尽体露。”[72]慧寂和尚像什么?对于慧寂“和尚”或慧寂“自我”可以作出种种解释:外在的自身、内在的精神(自性、佛性);佛教所说的现世之我与前世之我、来世之我……用其中任何一种来作回答,都有局限性,都可以被推翻。光涌以否定的回答来避开这一难关。如果按照慧寂的追问作出“和尚似某某”的明确解释,就会陷入对方的埋伏,遭到一系列的问难。光涌对此巧妙回答:“更有所似,与驴何别。”于是得到慧寂的尝识。禅宗的这种思辨方法是建立在任何语言概念都有局限性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的,与玄学的“言不尽意”有某种共通的地方。

在慧寂去世之后,光涌到仰山栖隐寺居住传法。此时出身商贩的钟传(?—906)趁王仙芝、黄巢起义军在江南流动作战的混乱机会,聚众起兵,占领抚州,朝廷因授之为刺史,在中和二年(882)驱逐原江西观察使,占有洪州,此后官至镇南(江西)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南平郡王。钟传信奉佛教,“凡出军攻战,必祷佛祠”。(《新唐书》卷一九〇〈钟传传〉〉钟传听闻光涌之名,派使者到仰山请他到府治所在地南昌。他不得已从使者到南昌,被安置到石亭观音院。钟传死后,江西先后被五代的吴国、南唐占领,在天祐十四年(917)光涌又回到仰山,于南唐升元二年(938)去世,年89岁。[73]光涌的弟子有全付、慧清、义初、鸿究等人。

为光涌撰塔铭的宋齐邱(邱或作丘,887—959),在南唐主李昪建立地方政权过程中曾是他最信任的幕僚,南唐建国后官至左丞相、平章事,升元六年(942)为镇南军节度使(《十国春秋》卷二十〈宋齐丘传〉,参卷十五〈南唐烈祖纪〉)。光涌死后,弟子彦新从袁州仰山带着光涌的行状上门请宋齐邱为光涌撰写塔铭。

新罗五冠山(或作“五观山”)端云寺顺之,或作顺支,俗姓朴,新罗浿江(今大同江)人,年20岁出家,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入唐至仰山礼拜慧寂为师,乾符初年(874)回国,松岳郡(今韩国开城)元昌王后及其子威武大王施舍给他五冠山龙岩寺(后为瑞云寺)居住传法。顺支在传授禅法中经常画圆相“〇”,或在圆相的内外写上字,如牛、奔、人、王、佛、士等字或某种符号,用以表达“涅槃相”或“理佛性相”、“见性成佛相”、“三乘求空相”、“第一义空相”、“因圆果满相”、“识本还源相”等等,在解释中多引证《法华经》、《大涅槃经》、《华严经》等教理加以发挥,很有特色。顺之年65岁去世,本国谥以“了悟禅师”之号。《祖堂集》卷二十所载〈五冠山瑞云寺和尚传〉占有较大篇幅。韩国黄寿永编《韩国金石遗文》(1976年一志社出版)内收录的《高丽了悟和尚碑》就是顺之的碑,其中不少内容与此传的文字相同。[74]

沩仰宗在仰山慧寂至仰山光涌两代之时,是其兴盛时期,此后逐渐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