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下学道者辨其是非,为天下学道者定其宗旨”
神会在南阳期间,与僧人之间也有广泛的交往,对很多佛教问题展开讨论乃至辩论。与神会探讨或辩论佛法的僧人有:真法师、庐山法师、慧澄法师、神足法师、魏郡乾光法师、哲法师、志德法师、蒋山义法师、义闻法师、庐山简法师、牛头庞法师、罗浮山怀迪禅师、牛头山袁禅师、齐寺主、行律师、弟子比丘无行及崇远法师等。其中的崇远法师,当是北宗禅僧或持有北宗见解的僧人。据《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崇远是滑台大云寺的僧人(“当寺崇远法师”),“两京名播,海外知闻,处于法会,词若涌泉,所有问话,实穷其原。提婆之后,盖乃有一。时人号之‘山东远’。”开元二十年(732)神会在滑台大云寺举行的无遮大会(僧俗贵贱皆可参加的法会)上,把崇远当成北宗的代表,与他激烈辩论。神会与上述僧人讨论或辩论的佛法有如下主要的内容:空、色空关系、中道、常与无常、真如、佛性、定慧关系、顿悟与渐悟、一行三昧、忏悔能否灭罪、佛心与众生心、诵持《金刚般若经》的功德。
现存《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简称《坛语》)是神会在南阳期间传法的一个记录。神会登坛向僧俗信徒演说南宗顿教禅法,先带领众人发菩提心(发愿达到最高觉悟),礼拜忏悔,然后说法。主要内容是:(1)把戒、定、慧三学统一在清净的“心性”之上,主张“三学等”,说“妄心不起”、“无妄心”、“知心无妄”分别是戒、定、慧;(2)人人皆有佛性,只是因为被烦恼覆盖而流转生死,如果通过师友的指教觉悟自性,便可达到解脱;(3)提倡禅法以“无念为宗”,修行不离世间,批评北宗渐教禅法。
神会在朝廷士大夫和僧人之间广泛传法,逐渐远近闻名。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神会传〉载:“因南阳答[王赵]公三车义,名渐闻于名贤。”天宝四载(745)神会应兵部侍郎宋鼎之请入住洛阳的荷泽寺。
在神会正式入住洛阳之前,曾到过洛阳西北方的滑州。开元二十年(732),神会于此州治所滑台(白马)的大云寺设无遮大会。神会登上讲座(“师子座”),郑重宣告:
今日说者,为天下学道者辨其是非,为天下学道者定其宗旨。
当场与大云寺的崇远法师展开辩论,主要论旨有两个:一、北宗神秀、普寂没有祖传袈裟,不是禅门正统;二、北宗禅法主张渐悟,南宗主张顿悟,顿门优于渐门。弟子独孤沛以神会在这次法会上与崇远辩论的记录为主,又吸收他的其它言论片断,编录为《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简称《南宗定是非论》)。
谁是禅门正统,是北宗还是南宗?是这次辩论会上和以后神会与北宗僧人争论的重要问题。
北宗神秀在晚年受到武后、中宗的优遇。在他死后,弟子普寂、义福等人又相继受到朝野的敬重,影响很大。然而对于是谁接替弘忍是真正的继承人,开始没有统一的说法。神秀死(公元706年)后,张说所撰《大通禅师碑铭》(《全唐文》卷二三一)所述的禅法传承世系是: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把神秀奉为六祖;李邕所撰《嵩岳寺碑》(《全唐文》卷二六三)记载的传法世系与不仅与此相同,而且又明确地以普寂为继承神秀之后的祖师。当时嵩岳寺的寺主是普寂之侄坚意,此碑当是秉承普寂之意而撰。北宗史书之一,由神秀、玄赜弟子净觉所撰《楞伽师资记》(撰于公元712—716之间)也以神秀继承弘忍之后。然而,早在神秀去世之前,当弘忍的另一弟子法如死的时候(公元689年),立在嵩山会善寺的《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碑(《金石续编》卷六),是以法如为继承弘忍之后的。北宗另一部史书,由杜朏所撰《传法宝纪》(当成书于公元716—731年之间)明确地说达摩禅法在经过慧可、僧璨、道信之后,“弘忍传法如,法如及乎大通(神秀)”。
神会在北宗的势力范围内传法,对于北宗的传法世系十分敏感,认为以神秀或法如为继承弘忍之后的六祖皆是出于普寂的授意,表示强烈的反对。在滑台大云寺与北宗僧人的辩论中特别提到这点。他说:
今普寂禅师在嵩山竖碑铭,立七祖堂,修《法宝纪》,排七代数……
普寂禅师为秀和上竖碑铭,立秀和上为第六代。今修《法宝纪》,又立如禅师为第六代。谁是谁非?请普寂禅师子细自思量看。”(《南宗定是非论》)
前一段是批评普寂擅自授意在嵩山撰刻《嵩岳寺碑》,又让人修《传法宝纪》,编造禅门七代传法世系,自己以七代自许;后一段批评《大通禅师碑铭》以神秀为六祖与《传法宝纪》以法如为六祖的说法是矛盾的。
实际上杜朏撰写《传法宝纪》是否受普寂或其门人的委托还是有疑问的。普寂本人并不承认神秀是继承法如之后。同样,李邕在普寂死后为他写的《大照禅师塔铭》记载:开元二十七年(739)普寂临死前对门人说:“吾受托先师(按:神秀),传兹密印,远自达摩菩萨导于可,可进于璨,璨钟于信,信传于忍,忍授于大通,大通贻于吾,今七叶矣。”(《全唐文》卷二六二)可见普寂对达摩以来七代传承世系的看法是十分明确的。
为了对抗北宗的传法世系说,确立南宗的正统地位,神会编造了南宗的祖统说(详后),主要是说慧能是弘忍的法定继承人,是禅门的六祖,最重要的证据是慧能从弘忍处受传从菩提达摩以来代代相传的袈裟,而北宗的神秀、法如等皆无此祖传袈裟。
神会在南阳、滑台大力弘法之时,正值北宗普寂、义福等人受到朝野尊崇的时候。神会宣称北宗不是禅门正统,继承达摩禅法的是慧能而不是神秀或法如;北宗禅法主渐,劣于南宗顿教禅法,不能引导信众达到解脱。这种论调不能不引起普寂及其门徒的震惊和忌恨。因此,神会接连受到来自北宗的迫害是十分自然的。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神会传〉载:
因洛阳诘北宗传衣(按:传承祖传袈裟)之由,及滑台演两宗真伪,与崇远等持论一会,具在《南宗定是非论》中也。便有难起,开法不得。
然能大师灭后二十年中,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炽盛于秦洛(按:原作‘嵩岳’,此从宗密《圆觉经略疏钞》卷四)。普寂禅师,秀弟子也,谬称七祖,二京法主,三帝(按:此当指唐中宗、睿宗、玄宗)门师。朝臣归宗,敕使监卫,雄雄若是,谁敢当冲?岭南宗徒(按:原作‘途’),甘从毁灭……
荷泽(按:指神会)亲承付属,[讵]敢因循?直入东都,面抗北祖,诘普寂也。龙鳞虎尾,殉命忘躯。侠客沙滩五台之事,县官白马;卫南卢、郑二令文事,三度几死。商旅缞服,曾易服执秤负归。百种艰难,具如祖传(按:此当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中所说的《祖宗传记》)。
引文中除了有关神会遭难的记述因文字过于简略不好理解外,其它还是比较清楚的。
根据这段记述,神会在应兵部侍郎宋鼎之请正式入洛阳之前,曾到洛阳与北宗的人辩论过,而在滑台大云寺与北宗僧人的辩论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在玄宗之时,以普寂为首的北宗受到朝廷的尊崇和保护,在秦洛两京广大地区很有势力。他们对于神会的诘难、批评予以回击,使神会三度几乎丧命。具体起因是:侠客之事(沙滩、五台,意不明,或许是发生事情的地方)、滑州卫南县(今河南滑县与濮阳之间)卢、郑二位县令文书之事。为这些事或被送往白马(滑台)县衙遭受官司(古代“县”、“悬”相通,“县官”或即“悬官”,意为身陷县衙,久处不决),或直接受到人身迫害,前后三次几乎死去。“商旅缞服,曾易服执秤负归”,大概是过往商旅发现受害的身命垂危的神会,给他换上衣服,自穿丧服把他背回去。从宗密的文意来看,神会受迫害的背景是北宗所为。因此,在神会正式入住洛阳之前,曾有一段时期不能继续传法,《圆觉经大疏钞》所说“便有难起,开法不得”,当即指此。
神会因在朝廷士大夫之间传法逐渐出名,天宝四载(745)应兵部侍郎宋鼎之请入住洛阳荷泽寺,此后被称人为荷泽神会、荷泽大师。他在荷泽寺仍经常向僧俗信徒传南宗禅法,批评北宗禅法。《历代法宝记》记载:
东京荷泽寺神会和尚每月作坛(按:原作‘檀’)场,为人说法,破清净禅,立如来禅;立知见,立言说,为戒定慧,不破言说。云:正说之时即是戒,正说之时即是定,正说之时即是慧,说无念法,立见性。
引文所说的“清净禅”即北宗的观心看净的禅法,所谓“如来禅”是指慧能的南宗禅法。据《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神会与志德法师、门人蔡镐都说过如来禅,无非是“无念”、“无住”,领悟自性本来清净。在《南宗定是非论》中也提到如来禅。关于重视“知见”,在《坛语》中也多有记载。至于“立言说”,在现存神会文录中虽不见记载,但他在说法中重视《金刚经》,反复宣传诵持此经的功德。引文中的“正说之时即是戒……”,也不见于现存的《坛语》等语录之中。
神会以荷泽寺为中心,继续与北宗论战。《历代法宝记》记载:“天宝八载中,洛州荷泽寺亦定宗旨”,当是有根据的。神会还有针对性地建立慧能的灵堂,立碑宣示禅门六代祖师的世系。《宋高僧传》卷八〈慧能传〉载:
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会序宗脉,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按:指中国)凡六祖,尽图缋其形。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这里所说的中国禅门六祖自然是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是否认北宗以神秀或法如为继承弘忍之后的六祖的。神会在慧能灵堂内除撰文记述六祖事迹外,还配有绘画,立着兵部侍郎宋鼎撰写的碑,太尉房琯为此撰写关于禅门六代祖师的文字。据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七,宋鼎(误作“宋泉”)所撰为《唐曹溪大师碑》,时间是天宝十一载(752)二月。由于神会的积极传法,人们对曹溪慧能及其禅法有了更多的了解,信徒也日增。《宋高僧传·神会传》说:“致普寂之门,盈而后虚。”《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说:“曹溪了义大播于洛阳,荷泽顿门派流于天下。”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南宗在北方迅速发展的事实。
神会在北方弘传南宗并非是孤立的行动,与他同时在各地推广南宗的还有慧能的其他弟子,例如南岳怀让(677—744)及其弟子马祖道一(709—788)在现在的湖南、江西;青原行思(671—738)及其弟子石头希迁(700—790)在现在的江西、湖南,还有如《历代法宝记》所记载的范阳到次山的明和尚、太原府自在和尚,也传慧能的“顿教法”。其他还有一些,如《景德传灯录》卷五所载,有韶州法海、吉州志诚、匾担山晓了、河北智隍、洪州法达、寿州智通、江西智彻、信州志常、广州志道、永嘉玄觉、司空山本净、婺州玄策、曹溪令韬、南阳慧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