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法立宗于滹沱河畔
义玄何时离开黄檗山到河北的镇州的?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根据相关资料作大概的推定。
据前节对黄檗希运传略的考察,希运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应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裴休的邀请离开黄檗山到南昌龙兴寺传法;翌年裴休改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以后,希运大概又回到黄檗山。会昌五年(845)武宗大举禁断佛教,希运一度逃隐山林。宣宗即位恢复佛教,他又出来传法。裴休在大中二年至四年(848—850)任宣州刺史、宣歙观察使时又迎请希运到宣城传法。
《临济录·行录》记载,义玄在一个夏天,从外地匆匆回到黄檗山,在住了一段时间后向希运辞行。希运问他将到什么地方,他回答:“不是河南,便是河北。”他大概先到外地游方,最后选择了河北。这种选择是与慧寂的建议有关系的。据《临济录·行录》,义玄在黄檗山时曾奉师命到湖南潭州大沩山同庆寺给灵祐(771—853)送信,由其弟子慧寂(807—883)接待。慧寂在太和元年(827)前后到沩山,在此十四、五年,约在会昌元年(841)前后离开沩山,到袁州仰山传法。[9]从义玄与灵祐的交谈中可知,当时沩山有僧1500人,黄檗山有僧700人,显然是在武宗禁断佛教之前。慧寂在私下向义玄介绍河北的一些情况,并建议他到那里传法,当地有人将“辅佐”他。根据以上考察,义玄也许在会昌二年(842)希运应裴休之清赴南昌之前离开黄檗山,先到各地游方,在武宗禁断佛教前后到镇州。
义玄到达镇州后,先住在地处真定城东南滹沱河北岸的临济院。寺名“临济”是取濒临河渡之意。《临济录·行录》后附小传说义玄住进临济院之后,当地的普化和尚曾辅佐他传法,而正当义玄传法活动取得进展的时候(所谓“师正旺化”),普化去世。又载:
适丁兵革,师即弃去。太尉默君和于城中舍宅为寺,亦以‘临济’为额,迎师居焉。[10]
此处的“兵革”,史书无载,是义玄离开临济院的原因。默君和是何人?默君和,应作墨君和。据《新五代史》卷三九并参考《资治通鉴》相关记载,从景福元年至景福三年(892—894)李克用的晋军三度进犯镇、赵诸地,成德镇节度使王镕(883—921年在位)求救于卢龙节度使李匡威,击退晋军。李匡威因弟篡位,滞留镇州,策划劫持王镕以夺取镇州,但在劫持王镕时为屠者墨君和所救。但从时间上看,此时义玄早已去世,王镕尚未称赵王。据《临济录》记载,也许墨(默)君和受封太尉官爵,所建之寺名临济寺,但居住者不可能是义玄,而应是他的后继弟子。
义玄离开临济院后既然不可能住进墨君和后来所建的寺院,那么只能是别的寺院。《临济录·行录》记载:“后拂衣南迈,至河府。府主王常侍延以师礼。”[11]成德镇的治所——大都督府、节度使府设在真定。从这段记载可知,当义玄这次进入真定时,受到成德镇节度使“王常侍”的礼敬,以师待之,可能将他安置于某个寺院居住;而在此前义玄虽在镇州传法,似乎尚未与成德镇节度使发生直接的关系。那么,这位“王常侍”是谁呢?应是王绍懿。据《旧唐书》卷一四二〈王绍懿传〉并参《通鉴》相应记载,在其兄王绍鼎死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命“节度副使、都知兵马使、检校右散骑常侍、镇府左司马、知府事、兼御史中丞王绍懿,本官充成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当年正授成德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可以想像,从此之后义玄的传法事业在镇州最高军政当局的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
《临济录》开头记载:“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然后义玄向在场僧俗众人说法。他在说法过程中表示,“以常侍坚请,那隐纲宗”,意为应王常侍的请求,公开宣示禅宗的要义。有僧出来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他以喝作答,表示佛法不可用语言表达。有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他说:“我在黄檗处,三度发问,三度被打。”表明他嗣法于黄檗希运。当有僧问:“三乘十二分教,岂不是明佛性?”意为传统佛法难道不是讲述佛性道理的吗?他以“荒草不曾锄”来作答,意为如同不可期望不锄荒草而可收获庄稼那样,传统佛教也阐明不了佛性道理,以此表明禅宗优于传统佛教。当王绍懿听义玄贬低“三乘十二分教”时,以“佛岂赚人也”(佛难道也会骗人吗)提出质询。义玄竟反问:“佛在什么处?”对此,王绍懿无言以对。[12]看来这位节度使信奉佛教,对禅宗也有兴趣。《临济录·勘辨》记载:
王常侍一日访师,同师于僧堂前看,乃问:这一堂僧还看经么?
师云:不看经。
侍云:还学禅么?
师云:不学禅。
侍云:经又不看,禅又不学,毕竟作个什么?
师云:总教伊成佛作祖去。
侍云:金屑虽贵,落眼成翳。又作么生?
师云:将为你是个俗汉。[13]
看来王绍懿也回访义玄的寺院。一日访寺院时,问义玄堂中僧人是否看经学禅。对此,义玄一律作否定的回答。当他问这些寺僧到底做些什么时,义玄肯定地回答是教他们“成佛作祖”。王绍懿所说的“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表示已经理解义玄所作的解释,并用隐喻从更高层次上提出反问,“成佛作祖”虽好,但如果对此也产生执著又怎样呢?义玄的“将为你是个俗汉”含有褒意,是说:我本来还以为你是个俗汉呢!义玄也曾应请到王绍懿的军营“赴斋”。一次,他在军营门前遇见众军政官员,竟指着露柱问:“是凡是圣?”从官员无语,似乎并不把义玄的行为看作是反常的狂举。义玄打着露柱说:“直饶道得,也是个木橛。”径自进军宫。由此可以看出,义玄与节度使的关系相当密切,即使是节度使府衙的官员对于义玄及其传法风格似乎也有相当的了解。
义玄在去世前几年曾到过河东道的河中府。义玄在此时间不长,此后到了魏博镇。公乘亿《魏州故大德奖公塔碑》(载《文苑英华》卷八六八)记载,在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前后,存奖投到义玄门下,从受禅法。大约翌年他云游江南名山禅寺,曾参谒仰山慧寂之门,某日忽然听说其师义玄应请已去蒲州,便迅速北上寻师侍奉。碑文说:
遽闻临济大师已受蒲相蒋公之请,才凝省侍,飞锡而遽及中条,寻获参随。置杯而将渡白马,当道先太尉中令何公,专发使人迎请临济大师。和尚翼从一行,不信宿而至于府下,而乃止于观音寺江西禅院,而得簪裾继踵,道俗连肩。曾未期年,是至迁化。斯盖和尚服勤道至,展敬情深,无乖灵堵之仪,克尽茶毗之礼云。
“蒲”即蒲州,开元元年(713)改为河中府,当年又复为蒲州;乾元三年(760)又改为河中府,治所在河东县(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的蒲州)。碑文中用“蒲”作为河中府的代称。“蒲相蒋公”,即身居相位的蒋伸,他从咸通二年(或三年,公元861年或862)至咸通四年出任河中节度使。[14]“中条”是地名,据《元和郡县志》卷十二,在河东县南十五里有雷首山,又名中条山。白马在滑州,在今河南省的滑县,北临黄河。“太尉中令何公”,是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在中十三年(859)诏兼中书令,咸通七年(866)死,朝廷赠太师之号(《旧唐书》卷二一〇〈何敬弘传〉);此处之“太尉”当误,应为“太师中令何公”。此碑撰于何敬弘死后,用的自然是他后来的称谓。上面引文是说,存奖在南方听说义玄应河中府节度使蒋伸的邀请到了河东县城,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中条山,在那里与义玄相逢,此后护持义玄回河北,在白马将要渡河的时候,魏博节度使何敬弘派人前来将他们一行迎请到治所贵乡县城,安置在观音寺江西禅院,立即受到当地官员、士绅和众多信徒的欢迎。义玄在此居住三年多时间去世。存奖一直守候在他的身边,并最后参与荼毗(火化)葬礼。
对于义玄到魏州传法的事,《临济录·行录》后附小传说:“即来大名兴化寺,居于东堂。”据此,贵乡城中的观音寺也许就是兴化寺,或者后来改称兴化寺。
普化和尚嗣法于马祖弟子幽州盘山宝积禅师,在辈份上相当于义玄的师叔,在表现上带有某种神秘的色彩。义玄生前与他接触较多,彼此关于禅法的交谈蕴含机辩和情趣。赵州和尚(从谂)是普愿弟子,也是义玄的师叔辈,也曾到镇州访问过义玄。与义玄同时代的有属于马祖法系的沩山灵祐、仰山慧寂等人;石头法系的有洞山良价、夹山善会、德山宣鉴、雪峰义存等人。义玄与他们之中的部分人或通过他们的弟子有过联系。唐五代时期禅僧行脚游方,在南北丛林之间沟通信息,交流禅法,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义玄于唐咸通七年(866)于贵乡观音寺去世[15]。《临济录·行录》记载义玄死前嘱咐弟子“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意为不要将他的正法失传[16]。义玄死后,朝廷赐谥“慧照大师”之号,塔额名“澄虚”(此据《祖堂集·临济传》、《宋高僧传·义玄传》)。《临济录·行录》说:“建塔于大名府西北隅,塔号澄灵。”(《景德传灯录·义玄传》也作塔号“澄灵”)大名即原来的贵乡,五代时先后在此置广晋府、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
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二,义玄有嗣法弟子22人,著名并且有语录留下的有16人。他们是:鄂州的灌溪志闲禅师、幽州谭空和尚、镇州宝寿沼和尚、镇州三圣慧然禅师、魏府大觉禅师、魏府兴化存奖禅师、定州善崔禅师、镇州万岁和尚、云山和尚、桐峰庵主、杉洋庵主、涿州纸衣和尚、虎溪庵主、覆盆庵主、襄州历村和尚、沧州米仓和尚。他们都在长江以北传法。从临济宗的发展来看,它主要是通过兴化存奖这一支而流传繁衍后世的,即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南院慧颙—风穴延昭—首山省念,此后特别经过宋代汾阳善昭而门流繁盛,兴隆于天下。
存奖(830—888),据唐公乘亿《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俗姓孔,生于蓟县,于三河县出家,大中五年(851)在卢龙军节度使张公(张允伸)所置的戒坛受具足戒,大约在咸通元年(860)参礼义玄成为弟子,此后到南方游方。在仰山慧寂到南昌开法之际,曾前去参禅,因见解出众受到慧寂的赞赏。听闻义玄应河中府节度使蒋伸的邀请到河东县传法之时,立即前往随从护持,并侍奉义玄到魏州贵乡传法,直到义玄去世。乾符二年(875)幽州节度押两番副使董廓及当地僧惟信等邀请存奖北归传法,受到魏博镇当局韩氏家族(按:魏博节度使在何氏之后由韩允中、韩简继之)的婉留,为建新寺。存奖死于唐僖宗文德元年(888)。《祖堂集·临济传》、《景德传灯录·义玄传》中载有存奖与后唐庄宗(同光帝,908年即位,923年称帝)交往、问答的文字,因当时存奖早已去世,故皆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