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法门和智诜、处寂

二、东山法门和智诜、处寂

禅宗奉为四祖的道信和五祖弘忍在黄梅开创“东山法门”标志着禅宗的正式成立。在弘忍门下有十大弟子,其中的神秀被北宗奉为祖师(六祖),慧能是南宗的创始人,而智诜则成为剑南禅派——净众、保唐禅派的肇始者。

智诜(609—702),仅在《历代法宝记》中有传。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把当时的各种禅宗流派分为十室,又统为三宗,智诜在十室中被称为“南诜”(按:诜,原作“侁”)与北宗神秀、保唐、宣什禅派都被归于“息妄修心宗”。宋代《景德传灯录》卷四把智诜列入弘忍旁系所出的13人之一,说他“无机缘语录”而没有给他立传。据《历代法宝记》,智诜,俗姓周,祖籍汝南(在今河南),因祖父为官迁徙至蜀,年13岁出家。此书称他先师事玄奘“学经论,后闻双峰山忍大师,便辞去玄奘法师,舍经论,遂于冯茂山投忍大师”。所说师事玄奘之事应作分析,如说是他在少年时代师事玄奘则不可能。玄奘(600—665)在20岁时(619)到成都,翌年受具足戒,与兄长捷在成都慧空寺研习经论,24岁(623)离蜀,贞观元年(627)登上西行求法的路程,直到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此后开始译经,麟德元年(664)去世。[4]东山法门的道信在永徽二年(651)去世,弘忍继后在冯茂山传法。智诜13岁是公元621年,如说此时或稍后他师事在成都的年轻的玄奘虽然有些勉强,但不是不可能,然而说他“后闻双峰山忍大师”,便离开玄奘而去投靠弘忍,便是难以想像的了。如果说智诜在弘忍继位前后师事玄奘,则是有可能的。至于智诜在弘忍门下详情如何,不得而知,《历代法宝记》只记载,忍大师云:“汝兼有文字性。”这大概是取自《楞伽师资记》所载弘忍的话:“……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智诜后来回到资州(在今四川资中北)德纯寺传法。

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天冠郎中张昌期到德纯寺迎请智诜入西京内道场供养。久视元年(700)又派使者迎请荆州神秀、安州玄赜、随州玄约、嵩山慧安入京。据载,智诜后来因病奏请回归故乡。走前一位来自印度的懂得“神通”婆罗门想通过自己的神通本领测度智诜的意念所在,智诜在与他周旋中通过入定使“想念不生”,据称使得这位婆罗门于“三界”寻找不到他的任何意念,便只好认输,顶礼归依。武则天曾询问诸和尚是否“有欲”,别人皆说“无欲”,唯独他说“有欲”。当武则天问其原因时,他巧妙地回答说:“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这可以用大乘般若的理论加以解释,即如果在思想上体认一切皆空、无生无灭的道理,就可以断除情欲。据载武则天言下有悟。在他回归时,特赐新译《华严经》(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本)一部、弥勒绣像等,还有所谓“达摩祖师信袈裟”。所谓武则天赐给智诜达摩袈裟一事,是后来保唐禅派的人编造。在成书于公元781年的《曹溪大师传》以及其它禅宗史料内都没有武后时把慧能从弘忍处所得的袈裟送朝廷使者带到京城供养的记载,武后转赠达摩袈裟又从何而来?因此,《历代法宝记》所载智诜—处寂—无相—无住代代传承达摩袈裟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智诜传法前后达30年,于长安二年(702)去世,年94岁。嗣法弟子是处寂。智诜著有《虚融观》三卷、《缘起》一卷、《般若心经疏》一卷。[5]。从内容来看,此疏大概是在唐初曾参加玄奘译场的著名学僧慧净(578—?)所著《般若心经疏》的基础上作的,虽是注释般若中观的经典,但却大量运用唐初比较盛行的法相唯识的思想,如八识、三性、四智等。智诜改动的地方不大,但在一些段落加上了禅宗以心性为万有本源和解脱之本的内容:例一,在解释“观自在菩萨”的地方增加“一切诸法,以心为本。心生故即种种法生,心灭故即种种法灭。三界六道,本由自是心生;净土秽土,悉由心造。心外无别境,境外无别心。心外无境,无境故无心;境外无心,无心故无境。无心无境,名为般若”;“即心如道,即道如心”。例二,在解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的地方,慧净只说“一念之间,所有业种悉皆消灭”,而智诜在此句前面加上“若以智慧反照心源”一句,后加“即渡生死烦恼大海,得至涅槃彼岸之时”;在解释“照见”时加上“心镜高悬,慧生而无明灭。又云:照者,心也;见者,眼也。心眼清净,所睹之境,一切万法,幻化生灭,悉皆是空,虚妄不实,名为照见”。例三,在解释“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词语时加上“此之五种,皆由妄想,积聚诸业,以成其身,荫盖众生身中佛性,不得显现,名之为荫”。可见,他所增加的正是禅宗的“识心见性”禅法所依据的重要的心性思想。

处寂(669—736或648—734),在《宋高僧传》卷二十也有传,但与《历代法宝记》的内容很不一致。据《历代法宝记》,处寂,俗姓唐,被人称为“唐和尚”,自幼学习儒家诗礼,年10岁父亡,后来听说佛法“不可思议,拔生死苦”,便投德纯寺智诜出家。在智诜应诏入京时,他一路侍护。处寂后来回到德纯寺,传法20余年。开元二十四年(736)去世,年68岁。[6]若据《宋高僧传》的〈处寂传〉,处寂俗性周,曾师事宝修禅师,在资州的北山修“杜多行”(即头陀行,佛教的一种苦行),曾被武则天诏入内道场供养,受赐摩纳僧伽梨(袈裟),后来归山,20年间不到村镇,颇多奇异神通之行,开元二十二年(734)去世,年87岁。《宋高僧传》卷十九〈无相传〉也记载:“处寂者,异人也。则天曾召入宫,赐摩纳九条衣。”[7]真实性如何,现在难以确证。

处寂的嗣法弟子有无相(金和尚)等人。据《景德传灯录》卷五〈马祖传〉,马祖幼年就是在唐和尚处寂门下剃发出家的。唐吕温所撰《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全唐文》卷六三〇)记述:承远“初事蜀郡唐禅师,禅师学于资州诜公,诜公得于东山宏忍”。承远(712—802)是中唐著名的净土宗高僧,其弟子是后来到五台山传净土“五会念佛”法门的法照。《历代法宝记》还引荷泽神会的话说,唐禅师处寂的弟子中有梓州赵法师、陵州王律师、巴西表法师,皆说“不了教”,而金禅师“虽然不说了教,佛法只在彼处”。这大概是作者假借神会的话强调无相是处寂的真正的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