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敬怀晖
怀晖(756—816),俗姓谢,泉州(在今福建)人,贞元初(785)参谒马祖,“顿明心要”,与彭城刘济为知交。(《宋高僧传》卷十〈怀晖传〉)据载,他“志在《楞伽》,行在曹溪”(权德舆《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并序》),即以传播南宗禅法为己任。曾游历清凉山(五台山)、幽州、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曾寓居齐州灵岩寺(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北),后来到地处太行山的百家岩修行传法,前来问法者很多。其间曾到今山西西南中条山一带(大概以永济为中心)传法,“为法者蹑迹而往”。(《宋高僧传·怀晖传》)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应诏入京,住章敬寺的毗卢遮那院。章敬寺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太监鱼朝恩为了给章敬太后祈祷冥福,献出在通化门外所受赐的庄田建造的,“穷极庄丽”(《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怀晖在此“说禅要”,“朝僚名士日来参问”。在皇帝生日,也应请入麟德殿参与论议,因年高被奉为首座。(《宋高僧传·怀晖传》)[34]
权德舆曾参学马祖,对南宗有所了解,马祖的《塔铭》就是他写的。他在为怀晖写的《百岩大师碑铭》中认为以“《中庸》之自诚而明,以尽万物之性;以《大易》(按:《易经》)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而言,儒家与佛教是一致的。此文记述怀晖应人问“心要”而作的回答,说:“心本清净而无境者也,非遣境以会心,非去垢以取净,神妙独立,不与物俱。能悟斯者,不为习气生死幻蕴之所累也。”强调自心本性清净独立,无须执意进行“遣境”、“去垢”的修行,这与《景德传灯录》卷七〈怀晖传〉所说:自性“元非尘境,是个大解脱门,所有鉴觉,不染不碍,如是光明,未曾休废,曩古至今,固无变易……但能返照,无第二人”,是一致的。此传还记载,有人问:“祖师传心地法门,为是真如心,妄想心,非真非妄心?为是三乘教外别立心?”他回答:“汝见目前虚空么?”让他“莫认影象”,意为对所问的“心”不要分辨。对方不懂,他用手在空中拨三下,让他以后体会。[35]应当说他仍是发挥马祖的“触类是道而任心”的禅法。
怀晖于元和十年十二月(已进入公元816年)去世,年60岁。诗人贾岛(779—843)为他撰写碑铭,曰:“实性谢,称释子,名怀晖,未详字,家泉州,安集里。无官位,有佛位。始丙申(按:生于至德元年丙申岁),终乙未(卒于乙未岁)。”(《祖堂集》卷十四〈怀晖传〉)贾岛早年为僧,后师事韩愈,以诗著称。碑铭简要而音韵谐美。
怀晖著有《法师资传》一编,记述从印度迦叶至慧能、神秀的事迹。有弟子智朗、志操等人,后世著名者有京兆大荐福寺弘辩、福州龟山智真等人。弘辩曾应唐宣宗之问说法,说禅宗“本无南北”,只是由于“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心”即是佛,号“灵觉之性”,称“陛下日应万机,即是陛下佛心”;因为人的根机深浅不同,才有念佛、念咒等不同修行方法,但最后皆归于“最上一乘”(禅宗);禅师也须“礼佛转经”。(《景德传灯录》卷九〈弘辩传〉)[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