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直入,直了见性”的顿教禅法
南宗自称“顿教法门”、“顿教”,主张顿悟,而说北宗是渐教,主张渐悟。慧能曾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渐顿,人有利钝,故名渐顿。”(敦煌本《六祖坛经》)“见”是见解,这里特指“见性”(现性)。“见疾”即如《坛经》上所说“于自心顿现真如佛性”,“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等等。神会继承了慧能的思想,那么,他是如何解释顿悟呢?从现存他的语录来看,顿悟就是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直接体认佛性之理,达到觉悟;而要觉悟,则应修持与所谓真如实相(法性、佛性)相应的“无念”禅法。
让我们结合神会的原话稍加解释。在滑台与崇远法师辩论时,崇远问他为什么不承认北宗的佛法?对此,他回答说:
此为顿渐不同,所以不许。我六代大师,一一皆言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夫学道者须顿见佛性,渐修因缘,不离是生而得解脱。譬如其母,顿生其子,与乳渐养育,其子智慧,自然渐渐增长。(《南宗定是非论》)
所谓“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渐阶”是对南宗顿教禅法的生动概括。中心是“直了见性”,即使主观认识与所谓真如佛性直接相应。神会反对北宗的渐教禅法,但并不否认在顿悟之后的渐修,如读经和各种行善修行等。他实际是把“顿见佛性”看做是达到觉悟的标志,同时要求在此后还要“渐修因缘”,以求得在生前达到解脱。
在石井本《南阳和上问答杂徵义》也载有神会论顿悟的话。他在回答志德法师的提问时谈到,顿悟如同登“九层之台”,虽要借“阶渐”拾级而上,但并不意味着“向渐中而立渐义”。他表示,
事须理智兼释,谓之顿悟。并不由阶渐,自然是顿悟义。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得者为顿悟;即心是道为顿悟;即心无所住为顿悟;存法悟心,心无所得是顿悟;知一切法是一切法为顿悟;闻说空不著空,即(按:“即”当为“亦”字,下同)不取不空,是顿悟;闻说我不著我,即不取无我是顿悟;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顿悟。又有经云:有自然智、无师智。于理发者向道[疾,外修者向道]迟……
按照神会的意思,登九层高台虽然必须一级一级地上,但这是从“顿”(从平地升到九层之台)中而“立渐”义,仍相当顿悟之义。这只是个比喻。他认为佛教中的顿悟是不应经过“阶渐”的。所谓“理智兼释”是说佛性之理与观照之智互相消融,会通一体,此为顿悟。其它对顿悟的解释也都是发挥般若中观的理论,重要的如“心无所得”,“心无所住”,“不舍生死而入涅槃”等等,不外是说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无所认证判断,无所执著,无所追求,自然无为,就是进入觉悟境界;只要领悟这个道理,就是顿悟。他举世间的事比方说,商代的傅说,周代的吕尚,原来都是平民匹夫,当他们一旦受到国王的赏识,便破格顿登台辅高位。这是顿,不是渐。同样道理,尽管众生有贪爱、妄念种种烦恼,但因为本具明净佛性,一旦遇到“真正善知识”指教,便可在自然而然的“一念”当中了悟自性,达到解脱。这是顿悟,是不需要阶渐的。他明确地说,这种一念相应,就是“无念”,“见无念者,唯了自性;了自性者,谓无所得;以其无所得,即如来禅”。
与顿悟相联系的一个问题是即身能否成佛?前面所引的话中已有“不离是生而得解脱”的话。在伦敦本的《问答杂徵义》中载有神会回答中天竺国伽罗蜜多的弟子康智圆问修道者“一生得成佛道不”的话,主要是说:一、据大乘教理,无数“业障”可以“一念消除,性体无生,刹那成道”;二、平常所说的修习佛法是属于有生有灭的“无常”之法,既然是无常,其本性为空,故可“不假修习”而“即得成佛”;三、修道、佛道的“道”,其体本空,超出一般人的思虑感觉之上,是无相无念无思的,“道性俱无所得”,所以可以说是无道可修的;四、真正的解脱是做到“心不生即无念,智不生即无知,慧不生即无见”,达到这三个“不生”就达到解脱。因此,人们是可以在生前成佛的。神会在这里所发挥的是般若性空和不二法门的道理,认为做到自然无为、无念、无知、无见等,就是达到成佛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