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来禅

四、如来禅

后世禅宗把菩提达摩的禅法叫祖师禅。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把《楞伽经》中所说的“如来禅”看成就是达摩祖师的禅法。例如唐代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把古来的禅法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和最高的如来禅,说:“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那么,《楞伽经》中对“如来禅”是怎么说的呢?卷二载:

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锁无常、苦、不净相,计著为首。如是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参照魏译本卷三[20]的译文,对此略加解释。

(一)愚夫所行禅是小乘(声闻、缘觉)和所谓“外道”的禅法,以观想“人无我”为中心。所谓“人无我”主要是说生命主体因为是由各种因素(五阴)在一定条件下造成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散灭,所以没有常住不变的实在性,是无常的,苦的,也是不洁净的。为要得到这种认识,可以通过坐禅观想自己以及他人(自相与共相)的骨骼来实现。小乘禅法中的不净观对此是有说明的。

(二)观察义禅是以观想“法无我”为中心的大乘禅法。原本的解释有不清楚的地方,魏译本说此禅“谓观人无我自相同相故,见愚痴凡夫、外道自相同相、自他相无实故,观法无我诸地行相义次地故”。是说在通过观察人的自相、共相的“人无我”的过程中,认识到“凡夫”、“外道”所说的自相、共相和自体、他体都是虚幻无实的,进而应当观想构成众生之身的色(地水火风及其所造)和受想行识的五阴诸法也是空幻“无我”——生灭无常的。

(三)攀缘真如禅在魏译本作“观真如禅”,是以观想真如为中心的大乘禅法。宋译本原文于意难解,其中的“妄想”相当于魏译本中的“分别”。魏译本对此禅的解释是曰:“谓观察虚妄分别因缘,如实知二种无我,如实分别一切诸法无实体相,尔时不住分别心中,得寂静境界。”是通过观想心识的分别思虑活动,认识到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形成,没有常住不变的实体,体悟到人、法空寂无我,脱离思辨有无、善恶等等差别的世俗认识,达到与真如实相相契合的清净寂静的精神境界。

(四)如来禅在魏译本作“观察如来禅”,是以体悟佛的内证境界的最高级禅法。经文中的“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三种乐住”,在魏译本作“如实入如来地故,入内身圣智相三空,三种乐行故”。宋译本卷一讲过所谓“圣智三相”,按浅深次序是“无所有处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参考魏译本卷二的相应文字,大意分别是对空的简单认识;诸佛按本愿处世“住持佛法”;进入佛的最高境界,体认一切皆空,“无所执著”。可见“行自觉圣智……”是指第三种情况。按照上引魏译本的文字,到达这一境界是体认和乐行“三空”(三解脱门)——空(观悟人、法二空)、无相(观悟诸法本无差别,无相可得)、无作(或无愿,无所愿求),已入涅槃之门。既然达到佛的境地,便可普度众生。后世禅法奉如来禅为最高禅法,以体悟佛的内心觉悟境界(佛心、佛性乃至本心、自心)为中心内容。然而具体说来到底什么是佛的内心觉悟境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通过以上的略析可以看到,《楞伽经》中有一条主线:既然心为万有和人的行为的本源,那么人们要达到解脱,超离世俗世界,就应在心上下功夫;心的本体是清净的如来藏,是众生生来具有的成佛的内在依据,现实的心是受无明烦恼染污的第八识——识藏(阿梨耶识),由它引起种种虚妄认识和烦恼,招致生死轮回,只要转变心识,回归本来的清净寂静的心体——如来藏,就可达到解脱;最高真理——第一义谛、真如、法性等,不是言语文字可以把握的,只有通过坐禅,最后通过修如来禅才能领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