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家和受法
2025年09月26日
(一)出家和受法
曹山本寂(840—901),俗姓黄,泉州蒲田(在今福建省)人。此地在唐末居住有不少儒者,《宋高僧传》卷十三〈本寂传〉所谓“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95]在这种环境下,本寂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19岁入福州云名山(《景德传灯录》卷十七〈本寂传〉谓:“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为僧,25岁受具足戒。当时禅宗界的形势是:
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宋高僧传·本寂传》)
唐懿宗咸通元年是公元860年,当时在大沩山传法的灵祐虽然已经去世,但此时正是他的弟子仰山慧寂等人十分活跃的时期。石头希迁—药山惟俨的法系曾一度处于停顿的状态。洞山良价继承石头—惟俨—云岩昙晟的禅法之后,于新丰洞山传法,前来求法者日盛,好像儒家聚徒讲学一般(孔子当年曾在洙泗之间讲学)。本寂在良价门下,“处众如愚,发言若讷”。(同上)但《景德传灯录·本寂传》记载,本寂初见良价,良价问他名字,他回答:“本寂。”又问:“向上更道。”答:“不道。”问:“为什么不道?”答:“不名本寂。”这很像道膺初见良价时的答问。良价由此对他很器重,收他为入室弟子。他在良价身边有10余年。据《禅林僧宝传》记载,在本寂离开洞山之际,良价曾向他密授“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