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心者万法之根本”,唯有“观心”才是达到觉悟的捷径
《观心论》开头载:
问曰:若有人志求佛道,当修何法,最为省要?师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行,最为省要。”[10]
所谓“观心”,就是以心作为观想内容的禅定。神秀认为“观心”可以统括一切修行,是达到解脱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那么,观心为什么这样重要呢?《观心论》解释说:
心者,万法之根本也。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行俱备。
认为心既然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依据,那么在禅定中观想心,了悟心也可以达到一切修行的目的。如同树根是枝条花果所依附的那样,心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一切善恶,皆由于心”,甚至说“心是众圣之源,心为万恶之主。涅槃常乐,由自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为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是说人的善恶行为是由自己的心决定的,那么最后是在三界的生死苦海中轮回,还是达到觉悟成佛,也完全是由自己的心决定。因此修行者应当着重内在的心识方面的修行,认为通过坐禅观心,可以思索并了悟心对善恶、迷悟的决定作用,运用佛教的智慧,在心中断恶修善,促成心识的转变,最后达到解脱。
大乘佛教是从小乘佛教发展而来的,并且它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小乘比较重视人生问题,禅观内容主要是以“四谛”(苦、集、灭、道)为中心,探求如何从生死苦恼中解脱出来的问题。大乘初期的般若类经典进而重视宇宙本体问题,以“诸法性空”、“诸法实相”为重要禅观内容,论证在精神上超离“空幻”的现实世界而进入“真际”(真如、法身、第一义谛)彼岸境界的问题,但又通过对“中道”、“不二”的论述,宣说出世与入世是相即不二的,菩萨和佛具有在现实世界普度众生的职责(所谓菩萨道、菩萨行)。稍后的大乘经典《华严经》、《大涅槃经》以及《胜鬘经》、《楞伽经》等经典,开始重视心性问题,提倡在禅观中以“心”(佛性、真如、如来藏、阿梨耶识、自性等)作为观想的对境,探究心在宇宙、人生以及解脱中的地位和作用。南北朝末期编译的《大乘起信论》(或认为是伪书)综合大乘佛教思想,着重论证心性问题,认为“心”统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此“心”有两个方面,称其净、不动的方面是“心真如门”,其染(污染,指情欲、烦恼、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的方面为“心生灭门”,二者又“非一非异”,而通过断妄修真的止观修行,断除一切欲望“妄念”,做到“无念”,“得见心性”,就能达到觉悟。早期禅宗在接受大乘般若、中观思想的同时,在论证觉悟解脱的场合尤其重视心性问题。这在《观心论》中有突出的反映。
《观心论》以不同的论证方式反复告诉人们,如果通过坐禅观心而达到“了心”,即了悟心对人的行为的主宰作用和在解脱中的决定地位,就能使人正确修行,以迅速地达到解脱。作者在回答“云何观心,称之为了”时,讲了如下一段话: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按:地水火风)、五蕴(按:色受想行识)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其净心者,即是无漏(按:断除烦恼的)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按:有烦恼的)无明之心。此二种心,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和合,互不相生。净心恒乐善因,染心常思恶业。若真如自觉,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染造恶,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于是沉论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开始讲四大、五蕴本空的一段的大意是取自《般若心经》,后面讲净心、染心的部分主要是发挥《大乘起信论》中的关于“心真如门”、“心生灭门”的思想。是说如果按照菩萨那样运用智慧深入思考时,就会认识世界万物的空幻本质,并能对人的主观精神和觉悟问题有所认识,即:人的精神有净、染两个方面,“净心”就是没被生死烦恼污染的“真如之心”,“染心”就是所谓被生死烦恼缠裹的“无明之心”,两者并存,但互不相生。前者是引发人们修善,使人成菩萨或成佛,超脱生死烦恼的内在原因;后者把人先天具有的“真如之心”遮盖,是使人受世俗情欲牵引造“恶”,轮回生死世界受种种苦的内因。在此后面还引用《十地经》、《大涅槃经》中讲众生皆有佛性,但被“五阴”、“无明”掩覆的一段话,说如果能“离其所覆”,即断除无明之心,就能达到觉悟解脱。接着说:“故知一切诸善,以觉(按:此指真如佛性)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由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可见,观心的首要目的是“了心”,通过“了心”而引导修行者进行断恶修善,达到觉悟解脱。